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北方边塞的战火已照在秦汉离宫故地的甘泉山上,似同李广那样的飞将军兵出长安再出祁连山关隘。
执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跨白马执金缰的都是侠义少年。
凌晨起就在边塞之地摆下“偃月”之阵,夜幕临近时便以“鱼丽”之阵战胜驱除匈奴的左贤之官。
山谷中留下了状如李广以石为虎箭入石中的神力无穷的故事,山岭上则是霍去病胜敌后缴械敌方祭天用具的的美传。
战事绵绵似天涯般没有穷尽,战场距蓟门迢迢三千里之遥。
早上见到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看见的是匈奴王庭处的兵阵如云。
征人行前,庭院中植下的佳树已长到可以攀人的大小,可塞外作战的亲人仍未回还。
心如飘雪随夫远至于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飞悬到内蒙西部的五原城中。
而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独自应对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
别离后的时光飞逝似流水使人有断肠之痛,那塞外的苦战和寒冷连战马之骨都屡屡受伤。
塞外的节气与物候与内地大不相同,冬秋长而春季短。
萧萧长风尚可伴河而渡,南归之雁也可依时不断的逝向天边。
从军而去,直到离皇城万里去远征。
想那汉宣帝渭桥见匈奴单于而和好罢战之事,欲战不能的将军们还将何处寻求征战以邀功名呢?
《从军行》本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多描写军旅生活。卢思道《从军行》既继承了古题多写军旅生活之传统,又有自己的发展和创新:变短小的五言诗为七言歌行长篇,把“征夫思妇”结合在一起,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融柔婉轻倩的情调于刚健俊逸的风格之中,对仗工整,用典贴切,较好地融合了南北诗风。
全诗总共二十八句,可分三层。前十二句写出征,中十二句写国怨,最后四句点明题旨。此诗起调雄浑旷达,一片神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开场气氛很紧张,一下子让读者揪紧了心,产生了强烈阅读下去的欲望。匈奴犯边,北方烽火信号传到长安,皇上马上派遣像汉代飞将李广那样的名将去远征祁连山。“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手掌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剑等精锐武器装备的士兵都是征来的良家子弟,骑着金罩白马的都是豪侠少年。部队精锐,士气高涨,预示了作战必胜的结果。“白马金羁侠少年”化用了“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之句,语言更为精炼,琅琅上口。“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清晨用“偃月阵”把战略要地占领,傍晚用“鱼丽”军阵击溃追杀敌人,写出了将军精于战术,善于用兵。“左贤”在这里并不一定实指匈奴左贤王,也可借指敌人。“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使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汉代飞将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看到草丛中趴着一个东西,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走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块大石头,箭竟射进石头里去了,暗示出征的将军神勇善射。另一个典故说汉武帝时霍去病打败了匈奴休屠王,缴获了其祭天用的金属铜人,把敌人的宗教神物和民族精神象征都给摧毁,暗示将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用典贴切、自然。“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写征战的土兵对故乡的思念:这一去到了茫茫无际的漠北天涯,迢迢千里之外的蓟门是我朝思暮想的故乡啊!可见战争给土兵造成的精神痛苦。“朝见马岭黄沙合,西望龙城阵云起”,早上所见的是马岭关上的滚滚黄沙,晚上就看到匈奴王廷兵阵如云。时空跳跃性很大,如风驰电掣般来去自如,暗示战争还没结束,匈奴又在集结部队准备反攻,归期又要延长。该层工于对偶,巧于用事,谐于音律,气势磅礴,余味无穷。第一层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换角度,写思妇闺怨之情。“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思妇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看到庭中种下的花树已经长大能够攀折了,可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思妇触景生情,埋怨丈夫征役时间太长。“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思妇想象丈夫所在地雪花已飘落到新疆中部的天山之外,又若浮云来到了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那万里之遥的关隘高山是不可能穿越的,谁能独自欣赏这百花芬芳下美丽的月色呢?写出了思妇的寂寞难耐及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别离后的时光似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思妇的青春年华也已慢慢不再,人老珠黄,见到流水让人倍感心伤。塞外的寒冷使原不怕冷的战马也感到骨头冻伤了,人何以堪?意象刚柔相济,风格清丽哀婉。“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塞外的节令和物候与中原的有很大不同秋冬的霜雪到了春天也不停息。如今长风萧萧吹过了水面,大雁儿接连不断地南飞而消失在天际,我的丈夫却还没有回来,思妇更加触景伤情,增加了她的痛苦深度。诗人借物抒情,衬托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也从侧面流露了作者的反战情绪渴望和平的思想。最后一层表明了诗的主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作为军事将领渴望在战争中建功立业求得功名,而如今匈奴单于已到长安俯首称臣了,仗都打完了,将军不能去求得军功了;另一方面可理解为“将军何处觅功名?”欲战却不能的将军将何处寻求征战以求功名?有反问、讽刺之意。将军为了求得一己功名,穷兵黩武,导致夫妻分散,士兵成了将军猎取功名的工具,批判的矛头直指将军。
这首诗总体上风格刚劲雄健,体现了北人豪放旷达的性格。刘师培说:“卢思道长于歌词,发间刚劲,嗣建安之遗响。”此诗即是代表。诗人很重视炼字,如首句写军情紧急,一“照”一“出”,加上“飞将”之“飞”,使人对所叙事物产生一种急速的动态的感觉。善于动词的运用如“照”“出”“屯”“逐”“衔”“祭”“合”“起”“攀”“还”“下”“上”“越”“断”“伤”等,一连串动词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力量美、音乐美的享受。化用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人善用层层渲染推进的方法增强感情力度,激发读者的思想感情。如“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从军行,从军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第一层主要写征夫出征,第二层转换成思妇国怨。每一层也有对比,如第一层“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对比强烈,感慨甚深。诗人善于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写荒凉的塞外:“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苦寒地气候:“朝见马岭黄沙合”,“冬霰秋霜春不歇”。在悲凉气氛的烘托下,表现征人思妇离别相思之苦,感情真挚,情兼哀怨,内有苍劲的骨力,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
卢思道是由北朝入隋的文臣,他接受着古乐府的熏陶,经历了多年不息的战乱,感染于北人尚武的风气,于是把诗笔移至江山与寒漠,在乐府古题中注入现实的感慨。《从军行》是乐府古题,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卢思道这篇《从军行》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他这“军旅苦辛之辞”,又是有其现实的基础,是基于从北齐、北周至隋代这数十年间征战频仍烽烟不息的社会生活,有感而发的。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鶗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