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临水的亭轩幽深一片水中宫殿明清,宫门紧闭着四周一片空寂悄无人声。
吴王刚刚罢宴整个宫中都酩酊大醉,黄昏时只有落花随着流水漂出宫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咏史讽谕现实。诗人生于晚唐,有感于“社稷将危,天下将倾”,心怀“欲回天地”之大志,而不能有回天之举,只好以诗寄托感慨,警示当权。所作众多咏史诗均是讽谕之作。如《隋官》的“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以炀帝在景华官征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光照山谷之享乐事,写其败亡。《齐宫》的“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以南齐废帝东昏侯为徐妃建金质莲花于地,使之行其上而娱乐淫逸事,抨击了齐帝的荒淫亡国。《览古》写了隋、吴、宋、齐的淫乐亡国,《景阳井》写南朝陈后主之亡国。这些咏史诗虽都是同一主题,但所述之事不同,手法不同。此诗题《吴宫》写吴王夫差的荒淫亡国。
开头“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极写吴宫空寂无人。首句写“龙槛”“水殿”是画文并举,言水边水上之宫殿亭轩都是那么深邃沉寂,周围的水域又是那样清澄沉静,如此描写突出了吴官的空寂无人,幽冷深沉的特色。这是从观感来写吴宫。“禁门深掩断人声”是写宫门之内悄无人声,这是从听感上来谈。“深掩”二字描绘了宫门无人出入之状。开章两句留下悬念,官殿内一片空寂无人,是喻铜驼之悲,或是寄托其它。
第三句“吴王宴罢满宫醉”,揭示了上面的悬念。前面所写宫廷空寂无人,原来是因“满宫醉”,醉入梦乡,无人再在宫殿御花园歌舞喧笑、宴饮作乐。这“满宫醉”不仅是前面所写宫庭空寂无人的因,而且又可由“满宫醉”中想象到“醉”前狂欢极乐的情状,因此“满宫醉”揭示了诗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帝王淫逸享乐的批判。“满宫醉”三字,不仅写帝王醉生梦死之状,而且联系吴王夫差拒伍子胥进取之谏,反而信馋言纳美女图安乐,杀子胥终于亡国之事,更有淫逸亡国的警世之意。
结句“日暮水漂花出城”,以日落西山,气息奄奄,御水沟内,残花漂流的景象暗写了吴之亡国。清姚培谦曰:“花开花落,便是兴亡气象。”(《李义山诗集笺注》)这景象凄凉黯淡与前两句所写的官殿内空寂无声相呼应,画出了一幅“亡国图”,而亡国之因则是“满官醉”所致。“满宫醉”三字含多少沉痛于其中,它是警戒现实之语,蕴含着诗人多少忧国情。这种情感在《曲江》中亦借典故“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而深深地表达。
此当为李商隐大中末至姑苏,游吴郡城,咏宫之作。据载,大中十一年(857年),因柳仲郢奏充李商隐为盐铁推官,约暮春游江东,曾游扬州、金陵等地,这首诗怀古之作可能就作于此时。而据末句“日暮水漂花出城”,殆作于春日,酌编大中十一年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赤阑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