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闻雁

南北朝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白话译文

抬头远望,长江上烟波渺茫,飞向家乡的梦,也一样辽远悠长;呵,故乡,在江南天涯海角的远方。

书信那么稀少,兄弟相隔呵令人断肠!猛然传来大雁的一声呼唤,九江的秋天,又来到我的身旁。

词句注释

  1. 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2. 渺渺:此指江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3. 悠悠:思绪悠远无尽。
  4. 海尽头:指遥远的地方。

作品赏析

全诗来看,乡思浓重,弥漫天地,开篇写景记梦,当是烘托乡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诗人的悠悠长梦,一定是与家人团聚,与兄弟欢笑,与故友交谈,与山水相依。

唐代诗人崔颢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主李煜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陈均的乡愁亦如滔滔江水,绵远流长,无穷无尽。诗人点出自己的家乡在遥远的天边,在江南,海角天涯。这个“海尽头”的表达,给人以山长水阔、遥不可及之感,也给人以波飞浪涌、险象环生之忧,空间的阔远与心灵的隐忧交织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思家而难回的艰难苦痛。一边是内地九江,一边是遥远的天涯,用虚幻的梦来连接两地,用伤痛的心来承受思乡,何其沉重,何其悲壮。陈均笔下的烟波浩渺,天涯海角总是给人以望而不见,行亦难达之感,多了伤心沮丧,多了忧虑迷茫。

诗歌的结尾亦是以景写情,情韵无穷。秋空掠雁,触目惊心,引发乡思,自古皆然。据传大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而自由迁徙,每年秋天,大雁由北飞南,栖息在湖南衡阳回雁峰上,来年春暖,再飞回北方。文人游子长期在外漂泊,对于天气的变化、时间的流逝和候鸟的迁徙,高度敏感,这些变化总是勾起他们对于故乡,对于亲人的缕缕思念,所以,古诗词中写“雁”,多与离愁相思有关。雁来雁去,关涉乡思,关涉怀远。陈均诗中特别点明这是“新雁”,还暗示了时光流逝,匆匆又过了一年,诗人还是不能回家,乡思更浓、更重。

“九江秋”,这种体味也很特别,四季轮换,春去秋来,天地亦然,都是秋。可是,诗人硬要强调“九江秋”,因为诗人滞留九江,思乡心切,心境凄寒,所以对秋,对此时此地的浓浓秋意体味特深,似平整个九江天地,都弥漫着诗人如烟似雾的乡愁。一声雁鸣回荡在空旷九江之秋,一位诗人漂泊在浩渺长江之上,意境萧索清旷,心情冷落孤寂。诗人的心,随雁而去,随故乡而行。当然结合前面一个诗句来看,这大雁还寄托了诗人久盼家书,却满怀落空的幻灭感,失落感。大雁飞过家书不达,只等来一场失望,一场心痛。

全诗叙事写景,句句关涉乡愁,叙事是第二、第三两句,写景为首、尾两句。第二句极言身在九江,家在海角,遥遥相隔,天长水远;第三句又言离家久远,兄弟阻隔、音信稀疏,牵肠挂肚,叙事平实道来,离情自现,乡思弥漫;首句写江水浩渺,如烟似雾,乡梦悠悠,绵绵不绝;尾句写九江秋意,弥漫天地,一声新雁,叫断心怀。写景精心点染,无不烘托离愁乡思。整首诗歌写景也罢,叙事也罢,情无处不在,景中有情,事里含情,以情统景,借事寓情,可谓“无字是情,却又无字非情”,深得唐人风味。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的家乡在福建莆田,亲人兄弟都在故乡,而诗人自己只身在九江,难得收到来自家乡的口信或书信。某年初秋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来到长江边上,但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浩,思乡之情涌现而有此诗。

名家点评

  •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志明:末句与首句都是以景写情,首句中,诗人伫立江头,如痴如醉,故乡的情景与亲人的面影时时浮现在眼前。经过二三句的反复抒情,至末句,诗人已经出神,仿佛融入了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了。(《宋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水仙子·讥时

元代 • 张鸣善

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都是烘。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临江仙·长记碧纱窗外语

清代 • 纳兰性德

长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鸦。片帆从此寄尺涯。一灯新睡觉,思梦月初斜。

便是欲归归未得,不如燕子还家。春云春水带轻霞。画船人似月,细雨落杨花。

念奴娇·断虹霁雨

宋代 •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拨不断·布衣中

元代 • 马致远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雪屋记

明代 • 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五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陈均
简介描述:

陈均(1174年一1244年),字平甫,号云岩,又号纯斋,莆田(今属福建)人。自幼安贫力学,在太学肆业。曾用纲目义例辑有《宋编年举要》《九朝编年备要》二书。端平初(1234年),赐迪功郎,坚辞。享年七十一岁。

陈均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