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闻雁

南北朝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白话译文

抬头远望,长江上烟波渺茫,飞向家乡的梦,也一样辽远悠长;呵,故乡,在江南天涯海角的远方。

书信那么稀少,兄弟相隔呵令人断肠!猛然传来大雁的一声呼唤,九江的秋天,又来到我的身旁。

词句注释

  1. 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2. 渺渺:此指江水无边无际的样子。
  3. 悠悠:思绪悠远无尽。
  4. 海尽头:指遥远的地方。

作品赏析

全诗来看,乡思浓重,弥漫天地,开篇写景记梦,当是烘托乡思。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诗人的悠悠长梦,一定是与家人团聚,与兄弟欢笑,与故友交谈,与山水相依。

唐代诗人崔颢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主李煜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陈均的乡愁亦如滔滔江水,绵远流长,无穷无尽。诗人点出自己的家乡在遥远的天边,在江南,海角天涯。这个“海尽头”的表达,给人以山长水阔、遥不可及之感,也给人以波飞浪涌、险象环生之忧,空间的阔远与心灵的隐忧交织在一起,让人体会到思家而难回的艰难苦痛。一边是内地九江,一边是遥远的天涯,用虚幻的梦来连接两地,用伤痛的心来承受思乡,何其沉重,何其悲壮。陈均笔下的烟波浩渺,天涯海角总是给人以望而不见,行亦难达之感,多了伤心沮丧,多了忧虑迷茫。

诗歌的结尾亦是以景写情,情韵无穷。秋空掠雁,触目惊心,引发乡思,自古皆然。据传大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而自由迁徙,每年秋天,大雁由北飞南,栖息在湖南衡阳回雁峰上,来年春暖,再飞回北方。文人游子长期在外漂泊,对于天气的变化、时间的流逝和候鸟的迁徙,高度敏感,这些变化总是勾起他们对于故乡,对于亲人的缕缕思念,所以,古诗词中写“雁”,多与离愁相思有关。雁来雁去,关涉乡思,关涉怀远。陈均诗中特别点明这是“新雁”,还暗示了时光流逝,匆匆又过了一年,诗人还是不能回家,乡思更浓、更重。

“九江秋”,这种体味也很特别,四季轮换,春去秋来,天地亦然,都是秋。可是,诗人硬要强调“九江秋”,因为诗人滞留九江,思乡心切,心境凄寒,所以对秋,对此时此地的浓浓秋意体味特深,似平整个九江天地,都弥漫着诗人如烟似雾的乡愁。一声雁鸣回荡在空旷九江之秋,一位诗人漂泊在浩渺长江之上,意境萧索清旷,心情冷落孤寂。诗人的心,随雁而去,随故乡而行。当然结合前面一个诗句来看,这大雁还寄托了诗人久盼家书,却满怀落空的幻灭感,失落感。大雁飞过家书不达,只等来一场失望,一场心痛。

全诗叙事写景,句句关涉乡愁,叙事是第二、第三两句,写景为首、尾两句。第二句极言身在九江,家在海角,遥遥相隔,天长水远;第三句又言离家久远,兄弟阻隔、音信稀疏,牵肠挂肚,叙事平实道来,离情自现,乡思弥漫;首句写江水浩渺,如烟似雾,乡梦悠悠,绵绵不绝;尾句写九江秋意,弥漫天地,一声新雁,叫断心怀。写景精心点染,无不烘托离愁乡思。整首诗歌写景也罢,叙事也罢,情无处不在,景中有情,事里含情,以情统景,借事寓情,可谓“无字是情,却又无字非情”,深得唐人风味。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的家乡在福建莆田,亲人兄弟都在故乡,而诗人自己只身在九江,难得收到来自家乡的口信或书信。某年初秋的一个傍晚,诗人独自来到长江边上,但见暮霭沉沉,江水浩浩,思乡之情涌现而有此诗。

名家点评

  •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志明:末句与首句都是以景写情,首句中,诗人伫立江头,如痴如醉,故乡的情景与亲人的面影时时浮现在眼前。经过二三句的反复抒情,至末句,诗人已经出神,仿佛融入了那一片无边无际的秋色之中,无处不是秋色,也无处不是乡情了。(《宋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菩萨蛮·梅雪

宋代 • 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游千山记

明代 • 程启充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嶻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山中

唐代 • 卢仝

饥拾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

阳坡软草厚如织,困与鹿麛相伴眠。

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於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喜李彦深过聊城

金朝 • 元好问

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陈均
简介描述:

陈均(1174年一1244年),字平甫,号云岩,又号纯斋,莆田(今属福建)人。自幼安贫力学,在太学肆业。曾用纲目义例辑有《宋编年举要》《九朝编年备要》二书。端平初(1234年),赐迪功郎,坚辞。享年七十一岁。

陈均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