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松汀驿

唐代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白话译文

无边的山色,连接着遥远的天空,东南的泽国,在苍茫的烟波之中。

多么明亮的海水,托出一轮红日,明镜般的江水,风掀银浪起涛声。

山路险峻啊,只有飞鸟才能通过,人烟稀疏啊,连接着弯曲的小路。

隐居的旧友哟,你在泽国的何处?我跑遍了五湖,未寻到你的行踪。

词句注释

  1. 松汀驿:驿站名。在江苏境内太湖的边上。
  2. 含:包含。空:指天空。
  3. 苍茫: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唐李嘉祐《留别毗陵诸公》诗:“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此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
  4. 海:地面潴水区域大而近陆地者称海。内陆之水域大者亦称海,此处指太湖,面积有2420平方公里。太湖又称五湖。先见日:因东南近海故。
  5. 江白:江水泛白波。迥:远。
  6. 鸟道:指仅容飞鸟通过的道路,比喻险峻狭窄的山路。南朝梁沈约《悯涂赋》:“依云边以知国,极鸟道以瞻家。”
  7.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人家。古人烹饪时都以柴草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见到炊烟就表示有人居住。三国魏曹植《送应氏二首》诗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8. 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此指遗世独立的老朋友。遗逸,隐士;遗才。唐方干《题悬溜岩隐者居》诗:“见说公卿访遗逸,逢迎亦是戴乌纱。”
  9. 五湖:此指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

作品赏析

松汀驿只是太湖东岸边上的一个供人宿食及停车置马的小旅店,但却美景无限,可见太湖的美名绝非虚传。太湖古称震泽、笠泽、五湖,面积古称三万六千顷。因为水秀山明,湖中水产丰富,所以开发得很早,在春秋时代就是吴王夫差打猎游憩的地方。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山色、水光、东海日出、白浪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用江南水乡的特有景物构成了一幅气象壮阔、风光明丽的风景画。结尾二句意义不甚可解。唐汝询解云:“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隐士栖逸之所,殊不知古时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因此他就说结句有含蓄,实则含蓄些什么,他自己也说不出。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删去了唐汝询的解释,批云:“其驿或在吴越间,故望五湖而意其有逸民。”后来屈复却说:“言高原小径,既通人烟,则遗逸斯在,而那知其不然也。”三家对结句的体会,都不相同。因为“那知”和“不在”的关系很不清楚。唐解“那知”为“岂知”,意为:岂知旧时隐士,不在五湖而在此地。吴解“那知”为“安知”,意为:怎么知道旧时的隐士不会在这五湖中呢?屈解“那知”亦为“岂知”,但是作肯定语气。施蛰存则认为,这里的“旧遗逸”指旧时隐士,可能就是范蠡。他把最后两句的意思理解为:但恨如今的五湖中,已无范蠡可追随。这末二句是从前面“人烟小径通”的进一步联想而来。“五湖遗逸”是整幅风景画的一个构成部分。前六句是实写,后二句是虚写,虚实结合,给此诗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而避免了板滞之嫌。

题目“松汀驿”,从来没有人加注,不知在什么地方。唐汝询云:“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则为鸟道;其小径幽僻,则通人烟。斯固隐沦之所藏乎?”唐汝询、吴昌祺都是松江人,却不敢设想这个“松汀驿”乃是“松江驿”之误。在题咏旅途的唐诗中,没有见过第二个“松汀驿”,而“松江驿”却是常见的。许浑、窦巩都有题松江驿诗。由吴入越,舟行必取道松江。松江驿在太湖之东,故诗云“苍茫泽国东”。这个江字,大约很早已误成汀字,故各本都作松汀,而无法在地理书中找到作注的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找不到朋友,落脚在湖畔一个名叫松汀驿的驿站时,题在壁上的诗。张祜始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隐居丹阳(今属江苏),其一生行迹主要在苏南太湖附近一带地方。

名家点评

  •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三、四景妙,馀亦平。
  • 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玉遮曰:“海明”句彩绝,警绝。
  •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质净浑雅。次联峻爽,在四虚字。结更含蓄。大历以前语。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李梦阳曰:此作音响协而神气王。蒋一梅曰:似金山寺作较胜。唐汝洵曰:次联峻爽,在四虚字。结更含蓄,大历以前语。唐解驿之所在未详,疑必依枕山陵,襟带江海,其高原险绝,小径幽僻,斯固隐沦之所也。因想世人,皆以五湖为栖逸之所,殊不知古之遗逸,乃有不居五湖而在此中者。其意必有所指,地既无考,人亦宜阙。
  •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庄雅有盛唐风格。

猜你喜欢

御街行·别东山

宋代 • 贺铸

松门石路秋风扫,似不许、飞尘到。双携纤手别烟萝,红粉清泉相照。几声歌管,正须陶写,翻作伤心调。

岩阴暝色归云悄,恨易失、千金笑。更逢何物可忘忧,为谢江南芳草。断桥孤驿,冷云黄叶,相见长安道。

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宋代 •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念奴娇·石头城

清代 • 郑板桥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媭砧课诵图序

清代 • 王拯

《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顚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

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

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张祜
简介描述:

张祜(792年-854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中国唐代诗人。

张祜出身于清河望族。元和十五年(820年)秋,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三百首,然为权臣所抑。长庆元年(821年),由京城东归,经宋州、徐州,纵游淮南。三年(823年),曾至杭州谒白居易,据传与徐凝争首荐,不欢而归。会昌五年(845年)秋,赴池州会杜牧。平生曾转徙各地,结交诗友,干谒权要,屡辟使府,因狷介不容物,不久即离去。晚年喜好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遂移居于此而终。

张祜早期的作品多流连光景的诗篇,五言、七言宫体尤辞曲艳发,声调流美。中期多题名胜、咏史事、献将相、交诗友之作,多姿多彩,较有价值。晚期作品多为闲适诗,然豪气未消,时有不平之音。其名作颇多,如“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宫词二首》其一),尤传诵人口,宫女多能传唱。游历山水名胜的《惠山寺》等诗,体物图貌,气韵生动。部分写村野乡居景色的诗,如《江南杂题三十首》,描摹真切,颇有特色。令狐楚评其诗“研几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

张祜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