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小山篇

唐代徐惠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白话译文

凝视幽静的山谷,心中充满了景仰;抚弄桂树的枝条,产生了无限遐想。

像您这样的伟人,真是千载难逢啊;犹如香草般高洁,为何要含愤独往?

词句注释

  1. 拟小山篇:《全唐诗》于题下有注:“《唐书·本传》:妃八岁,父孝德使拟《离骚》,为《小山篇》云云。孝德大惊,知不可掩,于是所著遂盛传。” 拟,效仿。小山篇:这里指淮南小山作的《招隐士》。
  2. 幽岩:幽静的山谷。《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流盼:转动着眼睛看,形容看得入迷。
  3. 抚:抚弄。凝想:聚精会神地思考。
  4. 千龄:千年。从屈原之死,到徐惠作《拟小山篇》,时间千有余年,故称。
  5. 荃:香草名。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矛。”往:去了,指屈原悲愤而死。

作品赏析

此诗是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作,与《招隐士》一样通过比兴手法赞美屈原的德操。首句即以“幽岩”作象征,表达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仰慕;“流盼”一词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前贤无限向往的思想感情。次句以“桂枝”兴起,通过“凝想”,追忆屈原的高洁情操。末句则以象征着孤独寂寞且高洁独立的“荃”这一意象自比,挽结全诗,点明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屈原不应感到孤独,因为诗人与之志趣相投,将相伴而往的意旨。

全诗为整齐的六言句式,以骚体诗的形式将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连缀在一起,使诗人“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自己相关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中间的虚词则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音韵流转,格调沉着而又文辞典雅,意境深远,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上比《招隐士》更接近屈原的《离骚》。

创作背景

据《新唐书》记载,徐惠八岁时,其父徐孝德要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创作骚体诗,徐惠于是创作此诗。而徐惠于永徽元年(650年)逝世,年二十四岁,可知此诗创作于贞观八年(634年)。

名家点评

  • 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长路:此诗如《楚辞》断片。仄韵小诗,有散文诗味。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小诗的先声。(《全唐绝句选释》)
  • 北京大学教授杜珣:此篇把景物与人的动作、心态巧妙结合在一起,词句典美,浑然天成。如此佳作出自八龄幼童,真令人惊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
  • 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黄芸珠:她的《拟小山篇》,便渗透着浪漫而幽婉的风格,显示出她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一个伟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传为万世美谈的旷古奇缘。(《徐惠的诗文创作及其〈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猜你喜欢

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清代 • 纳兰性德

隔花才歇廉纤雨,一声弹指混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踏莎行·倚柳题笺

清代 • 纳兰性德

倚柳题笺,当花侧帽,赏心应比驱驰好。错教双鬓受东风,看吹绿影成丝早。

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

甘露寺多景楼

宋代 •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世难容

清代 • 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景阳井

唐代 • 李商隐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徐惠
简介描述: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妃。四岁时通《论语》及《毛诗》,八岁时已善属文。其父试其才赋,使拟《离骚》作《小山篇》,从此,其所作诗文盛传于世。唐太宗闻其名,纳入宫中为才人。徐惠作文挥笔立就,辞采华赡。不久,迁为婕妤,再迁为充容。

贞观末年,朝廷频繁调兵征伐四夷,又建造宫室,百姓劳怨。徐惠曾上疏极谏,辞理慨切,受到唐太宗优赏。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痛成疾,作七言及连珠诗以明志。于永徽元年(650年)去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