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小山篇

唐代徐惠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白话译文

凝视幽静的山谷,心中充满了景仰;抚弄桂树的枝条,产生了无限遐想。

像您这样的伟人,真是千载难逢啊;犹如香草般高洁,为何要含愤独往?

词句注释

  1. 拟小山篇:《全唐诗》于题下有注:“《唐书·本传》:妃八岁,父孝德使拟《离骚》,为《小山篇》云云。孝德大惊,知不可掩,于是所著遂盛传。” 拟,效仿。小山篇:这里指淮南小山作的《招隐士》。
  2. 幽岩:幽静的山谷。《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流盼:转动着眼睛看,形容看得入迷。
  3. 抚:抚弄。凝想:聚精会神地思考。
  4. 千龄:千年。从屈原之死,到徐惠作《拟小山篇》,时间千有余年,故称。
  5. 荃:香草名。屈原《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矛。”往:去了,指屈原悲愤而死。

作品赏析

此诗是拟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之作,与《招隐士》一样通过比兴手法赞美屈原的德操。首句即以“幽岩”作象征,表达诗人对屈原的崇敬和仰慕;“流盼”一词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前贤无限向往的思想感情。次句以“桂枝”兴起,通过“凝想”,追忆屈原的高洁情操。末句则以象征着孤独寂寞且高洁独立的“荃”这一意象自比,挽结全诗,点明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屈原不应感到孤独,因为诗人与之志趣相投,将相伴而往的意旨。

全诗为整齐的六言句式,以骚体诗的形式将幽岩、桂枝、荃这类与屈原有关的意象连缀在一起,使诗人“流盼”和”凝想“的屈原形象与“千龄此遇”的自己相关联,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中间的虚词则使得诗歌语气舒缓有致,节奏抑扬顿错,音韵流转,格调沉着而又文辞典雅,意境深远,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含蓄蕴藉地抒发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身处封建社会的学识出众的女子无法实现心志的孤寂,在精神气质和思想内涵上比《招隐士》更接近屈原的《离骚》。

创作背景

据《新唐书》记载,徐惠八岁时,其父徐孝德要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创作骚体诗,徐惠于是创作此诗。而徐惠于永徽元年(650年)逝世,年二十四岁,可知此诗创作于贞观八年(634年)。

名家点评

  • 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李长路:此诗如《楚辞》断片。仄韵小诗,有散文诗味。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小诗的先声。(《全唐绝句选释》)
  • 北京大学教授杜珣:此篇把景物与人的动作、心态巧妙结合在一起,词句典美,浑然天成。如此佳作出自八龄幼童,真令人惊叹。(《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
  • 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黄芸珠:她的《拟小山篇》,便渗透着浪漫而幽婉的风格,显示出她在内心深处,渴望与一个伟大的人物建立起一份“千古一遇”、足以传为万世美谈的旷古奇缘。(《徐惠的诗文创作及其〈谏太宗息兵罢役疏〉》)

猜你喜欢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唐代 •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华清宫二首

唐代 • 吴融

其一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其二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永某氏之鼠

唐代 • 柳宗元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扇上画牡丹

唐代 •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徐惠
简介描述: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妃。四岁时通《论语》及《毛诗》,八岁时已善属文。其父试其才赋,使拟《离骚》作《小山篇》,从此,其所作诗文盛传于世。唐太宗闻其名,纳入宫中为才人。徐惠作文挥笔立就,辞采华赡。不久,迁为婕妤,再迁为充容。

贞观末年,朝廷频繁调兵征伐四夷,又建造宫室,百姓劳怨。徐惠曾上疏极谏,辞理慨切,受到唐太宗优赏。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痛成疾,作七言及连珠诗以明志。于永徽元年(650年)去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