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后同秦帅端明会饮李氏园池

宋代文彦博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白话译文

洛水之滨的美丽林塘正当春暮,让我们一同游赏莫把良辰违背。

不必传话给风光叫他暂且留住,任随我们在花前醉饮兴尽而归。

词句注释

  1. 秦帅端明:当指司马光。司马光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因跟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辖境相当今宁夏、甘肃、陕西等部分地区),故称秦帅。熙宁六年(1073年),司马光又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故称秦帅端明。
  2. 洛浦:洛水之滨。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洛,古水名,即今河南洛河。浦,水滨,李氏园池恰临洛水。林塘:指李氏园池里的树丛和池水。春暮:春天将尽。
  3. 暂:短暂。不宜理解为暂时。相违:违背我的心意。
  4. 传语:寄语,即传话。
  5. 一任:听任,任凭。

作品赏析

文彦博这首诗,很像杜甫《曲江》中的句子:“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的意思是: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哪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文彦博此诗中二三两句,化用杜甫诗语,然而让人意思却不尽相同。

“秦帅端明”姓司马,是文彦博的老友。清明后的一日,诗人与他会饮于李氏园池,首句便作描写:时当清明后的暮春,二人来到李氏园池。李氏园恰临洛水,园中树木丛聚,池水汪汪,“天气澄和,风物闲美”(陶潜《游斜川》诗序)。因此紧接第二句便说:“暂同游赏莫相违。”单就字面意思而言,与杜甫的大致不差,但由于所言对象有别,故诗意便不尽相同了。杜甫乃以拟人化的语气与“风光”言,诗人在此却向同游者说道:既然良辰美景当前,游园会饮便是赏心乐事了,让我们共同尽情游赏吧,尽管是暂时的(短时间的),可也莫违背了我的心愿啊!诗人接下来的两句说:我们还有游赏的有利条件呢了,“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杜甫还须寄语风光,求得风光首肯以后方能游赏,诗人在这里却说,他们“不要传语”,此句意思,详而言之,即是苏轼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前赤壁赋》)简而言之,便是李白所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因此不须人先去传语,可以听任大家于花前觥筹交错,恣意观赏,尽兴方归了。

杜甫的那一联另有深意。诗人这首诗所表现的,则是他悠然闲适、尽情享受李氏园内阳春烟景的感情。语言圆美流转,格调清新明快,与杜诗的沉郁顿挫相比,别有一番情调。

创作背景

这首诗诗是神宗熙宁末(1073年-1077年)与司马光同游洛阳的李氏园池时所作。

名家评价

  • 陈衍《宋诗精华录》:“写风光之胜,得之天然。

猜你喜欢

精卫

明代 • 顾炎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熏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元代 •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惆怅天涯又离别。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敢向青天问明月。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减字木兰花·楼台向晓

宋代 • 欧阳修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思黯南墅赏牡丹

唐代 • 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文彦博
简介描述: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官殿中侍御史。又改河东转运使,知秦州、益州,入朝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年),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成为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始终反对王安石变法,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在洛阳时,相继组织“五老会”“耆英会”。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元祐五年(1090年),以守太师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终年九十二岁。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为宋朝元老重臣。任殿中侍御史期间,平反刘平冤案;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有贤相之誉。撰有《大飨明堂纪要》《药准》,皆不存。今有《文潞公集》传世。

文彦博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