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江上的山峰唤起观者的愁心,绿色的山峰高入云烟缭绕之处。
那山那云是多么久远,没人知道,烟消云散之后山依然还在。
还是可以看见两座悬崖,以及暗淡不明的流水道,中间似乎有许多泉水汇集而来。
缠绕的树木和盘绕的山石隐约可见,下到山谷成为奔腾的泉水。
水道平坦,山野明朗,森林从山脚开始断绝,小桥和小店就在山前。
行人逐渐渡过高大的树木,天空倒映江中,江上的渔船就像一片叶子。
王晋卿你是从哪里得到的这幅画,略加衬饰就显得格外清新美好。
不知道人间哪里有画中这个场景,想特地前往去买几百亩地。
你找不到武昌和樊口这些非常僻静的地方,而我却在这里呆了五年之久。
春风摇荡着江水,天非常广远,傍晚的云带着雨,山非常秀美。
朱红色的枫香树和飞鸦宿江边,古松上积攒着雪,看着像喝醉了似得。
仙境自在人间,住在武陵的人也不都是神仙。
大好河山,清明的天空都与我无缘,虽然有路通往但是我无缘走上这条路。
归还你这幅画之后还多次叹息,这山中的旧友应该是在叫我到山林中去
山水画在画面空间的开拓方面,往往采用散点透视、以大观小的方法,表现空问的无限广阔性。所谓“以大观小”,即画家观察认识自然山川时,采用“步步移,面面观”,把江山叠嶂层峦和流水无尽之美尽情地收入画面,铺舒为宏图。这样既打破了固定的空问限制,也打破了作为内容连续性上的时间界限,创造出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苏轼所题北宋画家王晋卿《烟江叠嶂图》正是如此。
诗的前十二句就画中景色作了描述。山水画家为了表现景色的空间距离,所画景色,要显得若有若无。这样“迷远”的处理方法,给人“空云烟”的感觉。首四句突兀而起,描绘画面迷远之景:峰峦耸立,层层叠叠,草木葱郁青翠,像烟霭飘浮在半空,是山是云简直令人莫辨。在水墨画盛行之前,山水画都是青绿着色的,“空天”及水往往用石青石绿来渲染。唐画山水,如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设色,水、天皆画色。宋画山水,卷轴画中有些兼工带富的山水画,水、天也大多染色。诗人一开头就直接点明此画幅是青绿重色。接下来诗人又以远、中、近景的不同分述:远望山崖陡峭,苍苍茫茫,两崖之间晦暗不明。稍近又见苍崖之上直泻百道飞来之泉,跃过烟林山石,旋即汇为奔腾不息的长流。近处可以看到山野开朗,山脚下小桥连着茅舍,行人穿过树林,捕鱼的如叶小船,逐着水流驶向旷远。诗人以健笔劲毫,连珠妙语,远近结合,明暗相问,层层勾勒。一气流注地抒写出全图的大轮廓。画中雄奇壮美、绚烂多姿的景色,达到纵深无限、广远无尽而又自然连绵,令读者感到步步有景、处处怡情。“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此是画家毫端之巧,也是诗人笔下之妙。
诗的后十六句抒写观画人的情况和感慨。“使君何从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二句过渡非常自然,上句承接画景而来,下句启示下文。画家王晋卿曾一度谪居南州,因此有“万里之行”。楼钥在王的《江山秋晚图》中题跋:“若丹青非亲见,景物则难为。”又说他“不有南州之行”,难以达到画艺的大成就。诗人苏轼推誉画家王晋卿体物绘形,笔法工细,真切动人,以致以画作真,忽发奇想,“径欲往买二顷田”,表示要在此一胜境隐居躬耕终年,用身心去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北宋上层统治集团新旧党争的政治斗争中,诗人遭遇坎坷悲苦,对仕途充满疑虑,头脑中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或隐或显,不断矛盾斗争。他想高蹈江湖,逍遥山林,寻找心灵的归宿。“春风摇江天漠漠”以下四句用对偶工整的句式,依次分写黄州春、夏、秋、冬的景色,点明现实生活中一年四季皆可流连。回忆黄州所见景色,诗人又觉得不能避俗隐居。时而想要隐居,时而又不想隐居,既感性又理性,诗人内心有着难言的隐衷。他的所谓要隐居,其实只不过是借题发挥,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在苏轼看来,“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极乐世界、理想王国的世外桃源与他是无缘的。“山中兮不可久留”,还是应当回到现实社会中。结尾“还君此画三叹息”二句,上句承图,下句承观图之人,首尾圆通,结构谨严。
这首诗用飞动流走的形象,把画面写得活动跳脱,表现出烟江叠嶂之阔大、空旷、壮观、雄奇的气势,不但有化工肖物之妙,而且能传出山水之神韵。诗人叙写画景讲求经营位置,将绘画之法用于诗法,巧妙地使用方位词,如“中”、“下”、“前”、“外”等,成为构图的枢纽、连接物象的媒介,写得层次分明、疏密得体,克服了平面图的呆板,成为浑然一体的山水全貌。诗人隶事用典,坦露胸怀,倾吐肺腑,尤其对桃源的议论颇有见地,表现出他的慧眼卓识。
这首诗作于元祐三年(1088年)冬,时苏轼在汴京任翰林学士。苏轼从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到达贬所,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共在黄州度过了四年多的辛酸岁月。此时,他因看《烟江叠嶂图》而有所感触,唤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这是一首题画诗,也表达了自己的归隐之意。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政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乙未,中郎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湘水经东安县东,有沉香塘,石壁隙插一株,云是沉水香,澄潭清冷,绿萝倒影。
湘水自分漓水下。曲曲潺湲,千里飞哀泻。冰玉半湾尘不惹,停凝欲挽东流驾。
百尺危崖谁羽化。一捻残香,拈插莓苔隙。忆自寻香人去也,寒原夕阳烧悲灺。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