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唐代温庭筠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白话译文

金缕的凤凰盘对相依,绣成的牡丹似经一夜微雨,格外地雍容富丽。新妆后照看明镜里,只见双颊又瘦削,鬓发轻舞薄如蝉翼。

画楼上久久地眺望伫立,栏外的柳丝静静地低垂着,好似相思的人杳杳地没有一点声息。只有那春社的燕子,成双地飞来,又成双飞去。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双调四十四字,属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2. “凤凰”句:用金丝线盘绣在衣上的凤凰相对双飞的图案。盘,盘错,此指绣盘。金缕,指金色丝线。
  3. “牡丹”句:多解为喻人妆成之娇美。此句应与首句相连,皆为绣案,乃牡丹凤凰图。
  4. 双脸长:指脸颊消瘦。
  5.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阁。音信:鄂本《花间集》作“意信”。
  6. 社:古代谓土地神,引申为祭祀社神的节日,即社日。有春社、秋社之分,此处谓春社。

作品赏析

这首词写闺怨,描述闺中女子新妆后在画楼望远的情景,抒写女主人公久伫望归无果的失落情怀。

上片运用寄意于象的艺术手法,写女子晓妆,寄托女子情思,隐约婉转,暗示她的期待。首二句写女主人公精心妆扮后的形象。先从服饰上写女子的美丽,用“相对”二字突出女子头上“凤凰”首饰的双鸟比翼之象,借以烘托女子对爱情的憧憬、对情人的企盼;再从情态上写女子的娇艳,形容佳人妆成,像牡丹花经过夜里微雨洗濯后一样清新美丽,将思妇华丽的服饰,娇媚的情态展现出来。次二句写女主人公的微妙情态,估计自己所怀念的人要回来了,着意妆扮自己,并对着明镜反复地照看,突然发觉自己消瘦了。“双脸长”一语,表现人之憔悴,将其离愁、相思之苦暗透出来。句中“明”“新”二字,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表露出女主人公珍爱自己并有所待。下片写女主人公妆成后的活动与心情,女子的孤独,惆怅、失望的情绪散布在字里行间。“画楼”二句,写女主人公妆后登楼远望归人,她女子默默地、长久地等待心上人,但心上人迟迟不归。期盼之情,难对人言,句中用一“望”字,突出女主人公的深情盼望、望眼欲穿。此一“望”字,乃全篇词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女子痴望已久,还不见爱人归来,而只看见栏杆之外柳丝低垂,这是通过对她活动的描写来表露其心情。结尾二句,补足余意,直写女子的惆怅和失望:不仅未见人归来,连确切的音信也不曾有过,但春季社日之前双双燕子却那么按时归来,真是人不如燕。这对于“相望久”的女子,足见其冷酷与残忍。丝丝哀怨,已寓于此。直吐怨情,将题意揭开。

此词景以情牵,情随境变,直吐怨情,贴合温词造语精工、密丽浓艳的风格。全词是由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缀联成篇的,如“凤凰”“金缕”“牡丹”“微雨”“明镜”“画楼”“丝柳”“双燕”等。词之上片,写美的头饰、美的妆容,并非词之精粹部分,其实是为下片张本;而下片,全由新妆美人若有所待的“望”字而来,“相望久”,既表现了她的痛苦与无奈,更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渴盼与执著。词人在表现思妇的怨情时,起见“凤凰相对”的图案,结见“双燕回”的景象,一前一后,反衬思妇的孤独之状、愁苦之情,显得格外深婉。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年—860年)后期。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温庭筠与相国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关系很好,常出入于令狐馆中。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他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开,令狐绹大为不满。《乐府纪闻》记载此事云:“令狐綯假温庭筠手撰二十阕以进。”据以上可知《菩萨蛮》诸阕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其时当在大中四年(850年)十月至十三年(859年)十月之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编为大中六年(852年)前后,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名家点评

  • 明人汤显祖:“牡丹”句眼前语,非会心人不知。(汤显祖评本《花间集》卷一)
  • 近人李冰若:此词“双脸长”之“长”,尤为丑恶。明镜莹然,一双长脸,思之令人发笑。故此字点金成铁,纯为凑韵而已。(《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猜你喜欢

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清代 • 纳兰性德

催花未歇花奴鼓,酒醒已见残红舞。不忍覆馀觞,临风泪数行。

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

读书山雪中

金朝 • 元好问

前年望归归不得,去年中途脚无力。

残生何意有今年,突兀家山堕眼前。

东家西家百壶酒,主人捧觞客长寿。

先生醉袖挽春回,万落千村满花柳。

山灵为渠也放颠,世界幻入兜罗绵。

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

人言少微照乡井,准备黄云三万顷。

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陈先生贬官后,与京师人书云:“南州有何事?今年有好雪,明年炊饼大耳。”

解语花·梅花

宋代 • 吴文英

门横皱碧,路入苍烟,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临溪影、一一半斜清浅。飞霙弄晚。荡千里、暗香平远。端正看、琼树三枝,总似兰昌见。

酥莹云容夜暖。伴兰翘清瘦,箫凤柔婉。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申春怨。东风半面。料准拟、何郎词卷。欢未阑,烟雨青黄,宜昼阴庭馆。

高帝求贤诏

两汉 •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人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