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山居

唐代施肩吾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白话译文

隐居在山野想着那些餐霞的人,夜晚越来越长,冷月下露珠儿正在下滴。这地方千年来只有孤独的老鹤啼叫过三两声,一棵松柏从岩石上飞斜下来。大雁的声音渐响渐远人声也随着消失,是哪家的纺织机织出了像新下的雪一样的绸缎。我这山野之人一醉醒来之时,百尺高的老松树正衔着半轮明月。

作品赏析

诗人前四句写景,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渲染了居住地点的气氛,表明所隐居之地的幽静。用“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句子说明自己的孤寂和环境幽静。而“谁家素机织新雪”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景状物意境深远。

猜你喜欢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清代 • 纳兰性德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浙西三瀑布记

清代 • 袁枚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㧙,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

忆秦娥·春酲薄

宋代 • 刘克庄

春酲薄,梦中毬马豪如昨。豪如昨。月明横笛,晓寒吹角。

古来成败难描摸,而今却悔当时错。当时错,铁衣犹在,不堪重著。

宿灵鹫禅寺

宋代 •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施肩吾
简介描述:

施肩吾(公元780年-861年),字东斋,号栖真子。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举进士,后被钦点为状元,也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生于唐睦州分水县桐岘乡 (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是集诗人、道学家、台湾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湖之先驱。

北宋大中祥符时期,另有一位修道者施肩吾,字希圣,号华阳子。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钟吕传道集》等。

施肩吾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