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将军赴定州

唐代郎士元

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春色临关尽,黄云出塞多。

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

莫断阴山路,天骄已请和。

白话译文

旌旗招展下的彭将军,独自一人领兵守卫万里边疆。

春天的景色到了边关就没了,塞外最多的是黄色的烟云。

激越的战鼓声震荡沙漠,烽火连天隔断了黄河。

不要截断通往阴山的路,因为强敌已经来求和。

词句注释

  1. 定州:州治在今河北定县。
  2. 双旌:仪仗用的旌旗。旌:军中大旗。汉飞将:指李广,喻送别之友人。
  3. “万里”句:此句意为天子命令他出征于千里之外。独:一作“授”。 戈:此指率兵防边。
  4. “春色”两句:与王维《送平澹然判官》的“黄云断春色”句同意。关:一作“边”,边关。黄云:塞外的大风,卷起尘土和黄沙,犹如阵阵黄云。
  5. 鼓鼙:指军队打仗时用的乐器,也叫战鼓,这里运用了借代手法,借指鼓声。悲:形容鼓声紧急,有酣畅之意。绝漠:遥远的沙漠之地。
  6. 烽戍:烽火和堡垒。戍:指守边士兵及用的刀矛。长河:黄河。
  7. 阴山:即阴山山脉。唐时阴山北部为突厥、回纥等族的疆域。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8. 天骄:汉朝称北方匈奴为“天之骄子”,简称天骄。此处泛指强敌。

作品赏析

此诗集中体现了郎诗“工于发端”的特点。首联“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写得极有气势。此诗借汉飞将比彭将军。郎士元寄希望于彭将军,希望他能像“汉家飞将军”一样,挥刀横戈,勇往直前。

首联塑造了诗的典型形象。借古李将军拟今李将军,可见作者对今之李将军的颂扬、期许。句中“双旌”为唐制,节镇大将出镇赐双节双旌,以之领起,益增大将威严。发端一联,形象鲜明,气势雄伟,让读者展开联想,仿佛眼前仍留有李广当年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颔联塑造了诗的典型意境。“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是写实景,写送别的地理环境。诗人从色彩上描摹、写出边陲重地的特景,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春色愈近边境愈淡,以至逐渐消失了,沙尘飞扬,染尽边塞的天空令黄云增多了。这背景,色调灰暗,景物却带有边塞的特点。清代沈德潜称这两句是“极警拔语”,其实是赞写景的真实、可感、典型。颔联写边塞景色,造语警拔,春色临边地而尽,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出塞之后,可见片片黄云,杜甫亦有“陇草萧萧白,洮云片片黄”之语,写北地黄云确为常见。

颈联进而从边塞风光写至军旅生涯,绝漠鼙鼓、长河烽戍,造就了寥廓的意象和悲壮的情调,战争毕竟不是浪漫游戏。对句流水,由于军威震慑,敌人入侵的烽火在黄河以北就隔断了。这两句是对出征后的祝愿,非实景。

尾联诗人由忆想回到现实,告诫彭将军,连年的战争应该结束了,不要阻断去阴山的路,胡人自封的天骄已请和。这就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和平、安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彭将军未来所立的功业的联想。“天骄请和”言边患已弭,合前句“莫断阴山路”而连此句的“已”字,则又见作者识见:对外战争在于制止侵略,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通好是十分必要的。其意与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相近。至此诗旨顿现。原来前文极写李将军声威,只为末联之反跌蓄势,而所作景语雄健中含悲凉之意,则已为此一反跌张本。因此而使本诗滋味醇厚,挹之不尽。

诗的后两句把边疆安定的蓝图展现在大家面前。“鼓鼙悲绝漠,烽戍隔长河”这一联是忆,忆边疆连年不断的战争,把战争的场景写得如临其境。战鼓声声,沙漠伤悲事频传;汉与匈奴常常烽火兵刀相见。这里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诗人由忆想到现实,展开充分的想象,对彭将军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同时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和平统一、渴望汉胡和好的心声。

从艺术上看,此诗虽属送行诗,但绝无一般诗人送别诗的离愁哀怨、缠绵悱恻。全诗开端画面宏伟、壮观,在广褒的荒漠屹立着飞将军的形象;颔联刻画诗的背景;颈联运用联想、进一步描绘战争场景;尾联收语简洁。总之,诗人于平静处道出内心送别将军的不平静。有对连年征战的厌恶,有对彭将军的希望,更多的则是盼望和平、安定的美景早日到来。全诗用字简洁,用意精妙,想象丰富,形象鲜明、突出。郎士元的送人之作,时得之者以为荣,而本篇寄意深切,更非可以一般应酬诗目之,而其苍凉悲壮之气,又可见郎诗风亦非仅闲雅一体。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前后,诗人任左拾遗时。当时朝中大臣自宰相以下,出牧奉使,必有钱起、郎士元二人饯行诗作,名重京畿。此诗即是其中一篇送别李将军的作品。

名家点评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出口壮烈,五岳撼动。
  •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右丞“黄云断春色”句以苍莽取神,此诗衍为二句,又以对照见意,繁简各有其妙。三、四警策。归愚谓不及右丞“黄云断春色”句,未免好为高论。言各有当,此正以内外截然见意。

猜你喜欢

召诲

清代 • 曾国藩

贤与不肖之等奚判乎?视乎改过之勇怯以为差而已矣。日月有食,星有离次。其在于人,言有尤,行有悔,虽圣者不免。改过什于人者,贤亦什于人;改过伯于人者,贤亦伯于人。尤贤者,尤光明焉;尤木肖者,怙终焉而已。

人之生,气质不甚相远也,习而之善,既君子矣。其有过,则其友直谏以匡之。又有友焉,巽言以挽之。退有挞,进有旌,其相率而上达也,奚御焉?习而之不善,既小人矣。其有过,则多方文之。为之友者,疏之则心非而面谀,成之则依阿苟同,惮于以正伤恩。其相率而下达也,奚御焉?兹贤者所以愈贤,而不肖者愈不肖也。

吾之友有某君者,毖余曰;“子与某相好不终,是子之失德。子盖慎诸?”又有某君毖余曰:“闻子之试于有司,则尝以私于人,是大不可。”二子者之言,卒闻之,若不逊于吾志。徐而绎之,彼无求而进逆耳之言,诚敬我也。既又自省:吾之过,其大者视此或倍捷,而其多或不可枚数。二子者,盖举一隅也,人苦不自知耳。先王之道不明,士大夫相与为一切苟且之行,往往陷于大戾,而僚友无出片言相质确者。而其人自视恬然,可幸无过。且以仲尼之贤,犹待学《易》以寡过,而今日无过,欺人乎?自欺乎?自知有过而因护一时之失,展转盖藏,至蹈滔天之奸而不悔,斯则小人之不可近者已!为人友而隐忍和同,长人之恶,是又谐臣媚子之亚也。《书》曰:“有言逆子女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女志,必求诸非道。”余枚笔之于册以备现省,且示吾友能为逆心之言者。

朱履曲·弄世界机关识破

元代 • 张养浩

弄世界机关识破,叩天门意气消磨。

人潦倒青山漫嵯峨。

前面有千古远,后头有万年多。

量半炊时成得什么?

满园花·一向沉吟久

宋代 • 秦观

一向沉吟久,泪珠盈襟袖。我当初不合、苦撋就。惯纵得软顽,见底心先有。行待痴心守。甚捻著脉子,倒把人来僝僽。

近日来,非常罗皂丑。佛也须眉皱。怎掩得众人口?待收了孛罗,罢了从来斗。从今后,休道共我,梦见也、不能得勾。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唐代 •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游栖霞紫云洞记

清代 • 林纾

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出拜宋辅文侯墓,遂至紫云洞。

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据栏下瞩,洞然而深。石级濡滑,盘散乃可下。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石根下插,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数武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蝙蝠掠人而过。不十步,辄中岩滴。

东向有小门,绝黑。偻而始入,壁苔阴滑,若被重锦。渐行渐豁,斗见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濧然无声。岩顶杂树,附根石窍。微风徐振,掩苒摇飏,爽悦心目。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

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相见大欢。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

郎士元
简介描述: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

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郎士元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