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山卷后

宋代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白话译文

为了和您相见,我的魂魄飞越了万里路程。无奈生死之间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真遗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而今活着也如同没有了生命。

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找不到地方尽情挥洒我的泪水,而今我只好遁迹山林隐姓埋名。

词句注释

  1. 文山卷:文天祥的诗集。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卷,这里指诗文集。
  2. “魂飞”句:说得知文天祥被害的消息后,自己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文天祥而去。
  3. “天地”句:这句是说幽明隔绝,在天地之间,自己与文天祥已被阻隔于两处,再无相见之日。幽,指阴间。明,指人间。
  4. 丹心:赤诚的心。文天祥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处即用此意。浑:全。
  5. 碧血: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丹心”和“碧血”并举,称颂为国死难人。
  6. 无处:因已亡国,领土已尽属元朝,故云。堪:可,能。

作品赏析

此诗是谢翱为文天祥的诗文集题写的诗。谢翱的这一题诗没有直接评述文天祥的诗文作品,而是抒写情怀,寄托哀思。抒发对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之情,实际上也就是对他的诗文集作出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起句劈空而来,写文天祥在历尽磨难之后的壮烈牺牲。文天祥殉国的不幸消息传来,谢翱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并不简单叙述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而是写自己在噩耗传来后的极度痛苦和迷乱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飞越千山万水,到万里之外的北国去和死者见面。分别久长,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听见英雄的死讯后,产生了这样的愿望,看来奇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飞”,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对方已经死去但仍希望见面,这里头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飞万里程”,这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墨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次句承上而来,却又急转直下。当精魂不辞万里之遥,跋山涉水,到达北国之后,却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梦魂猛醒过来,原来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对飞越万里的精魂来说,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然而这是严酷的事实。“飞”的急切和“隔”的绝望,在这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

诗人悲不能已,痛哭着迸出了下面两句:“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了无意趣。这两句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蓄着极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第三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表明心迹、充满正气的诗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

尾联推进一层。痛苦是需要发泄的,尤其是郁结已久之情。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可以发泄自己感情之处。伤心之泪,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在此后多年中,他浪迹四方,“每至辄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决心,将埋名隐姓,遁迹山林,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语气平和,但忠愤抑郁之气仍勃勃于言意之表。

《书文山卷后》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抒写深沉的家国兴亡之痛。由闻知死讯、渴求重见到死生相隔、无缘重逢;再由壮志未酬、血沃大地,到无处挥泪,决心归隐,百转千回,从深处着笔,写到至情处,不辨是诗是泪。作者本以工于锤炼著称,这首诗却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创作背景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宋王室濒临覆灭的情况下,接受了“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的任命,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开府,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号召四方起兵。谢翱是在这个时候率民军投奔文天祥的,他在文天祥军中担任了“咨议参军”的职务。在小皇帝赵㬎已向蒙古人遣使奉表请降的时候,谢翱跟随文天祥转战闽、粤、赣各地。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元军大败文天祥于兴国,宋军溃散。至元二十年(1283年)初,文天祥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

名家点评

  • 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倪晋波:这里的“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是“我死不从公死,我生如无此生”的省略,诗人将自己的“死”、“生”与文天祥相比较,说自己死不能像文丞相那样为国殉难,活着也未能如文丞相那样胸怀故国。忠臣国士一生壮怀激烈,死也死得其所,而自己却一直苟且过活,对比是何其强烈!诗人以自己的渺小来反衬文天祥的伟岸,情感真挚,凄婉哀凉。(《唐宋诗鉴赏全典》)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传志:此诗确实不假雕琢,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作者的诗歌艺术,每与李贺相近,不像同时其他许多遗民诗人那样,脱略形迹。此诗在其作品中,堪称别调。(《宋诗精华》)
  • 山东大学文学教授孟祥鲁:于第三次哭祭文天祥之后,未见谢氏再有哭祭的记录。由此我们却可以想象到当时统治的残酷。像谢翱这样的爱国志士,元军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是个人遭遇的纪实……“程、明、生、成名”等字都是具有沉痛、慷慨之声情的阳声韵,加上诗中“魂、隔、死、从、公、生、浑心先、处、堪、挥”等字均属于哽咽、凄恻的喉音、齿音字,这就使此诗读来如同泣血吞声之悲号。楚人申包胥,为了挽救其危亡的祖国去秦求援,依秦廷而哭者七日夜。谢翱此诗,亦可以当申包胥秦廷之哭矣!(《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猜你喜欢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乐生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邹衍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河传·柳拖金缕

五代 • 孙光宪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濛落絮。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

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游千山记

明代 • 程启充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嶻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高不满丈,深倍之,广半。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前有亭,曰一览。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僧房半出云间,扶杖登之。

明晨己丑,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由此至大安,自东而北。自龙泉至此,约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行复数里。隍堂中开,诸山罗列,高爽清旷。视三寺为最西峰,空洞倚天。徐子题曰:“通明天”。是夕,有雨意。

翼日庚寅,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东有罗汉洞,高寒袭人。又数息,至双井,一在树下。一在乱石间,泉甚冽。又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趺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自大安山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起视山冈,两浮屠相向争耸,乃自中会反祖越。

从者病,取道石桥,宿南村农家。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曲江三章章五句

唐代 • 杜甫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雪赋

南北朝 • 谢惠连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墐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揜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姱。

若乃积素未亏,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昆山。尔其流滴垂冰,缘溜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皔曒洁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鹍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歌曰: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酡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佩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鲜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曜不固其节。节岂我名,洁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谢翱
简介描述:

谢翱(1249年-1295年),字皋羽,一字皋父,号晞髪子,又号宋累,晚年号晞发子。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属福安市)人,后徙浦城。南宋爱国志士、散文家、诗人。

谢翱于咸淳(1265年-1274年)间试进士不第,即弃举子业,慨然倡古文,作《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上太常。德祐二年(1276年),率乡兵数百人投文天祥于延平,任咨议参军。景炎二年(1277年),以文天祥被俘,他潜逃至浙东,寄居山阴王修竹家。曾登严子陵钓台,设主祭奠文天祥,人莫知其为天祥客也,惟义士唐珏与其相从甚密。次年,元浮屠总统杨琏真伽尽发宋帝后陵墓,谢翱与唐珏、林景熙等秘收遗骨,葬于兰亭附近,作《冬青引别玉潜》一诗纪其事。其后往来于永嘉、括苍州、鄞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人结汐社。后于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

南宋之末,文体卑弱,谢翱所为诗文桀骜有奇气,宋濂称其诗直溯盛唐而上,卓有风人意味,“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代表作有哭祭文天祥的《登西台恸哭记》,慷慨悲歌,感人至深,有屈原《离骚》《招魂》之意。其诗以歌行知名。代表作有《短歌行》《花卿冢行》《铁如意》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故其诗被宋长白在《柳亭诗话》称为“在宋诗中,最为矫健”。近体诗则沉痛含蓄,如《效孟郊体》《西台哭所思》《过杭州故宫》等,以溅血之笔,抒亡国之痛。唯其诗文多用隐语,如《冬青树引》等篇,颇费索解。

谢翱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