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山卷后

宋代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白话译文

为了和您相见,我的魂魄飞越了万里路程。无奈生死之间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真遗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而今活着也如同没有了生命。

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找不到地方尽情挥洒我的泪水,而今我只好遁迹山林隐姓埋名。

词句注释

  1. 文山卷:文天祥的诗集。文山,文天祥,号文山。卷,这里指诗文集。
  2. “魂飞”句:说得知文天祥被害的消息后,自己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文天祥而去。
  3. “天地”句:这句是说幽明隔绝,在天地之间,自己与文天祥已被阻隔于两处,再无相见之日。幽,指阴间。明,指人间。
  4. 丹心:赤诚的心。文天祥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处即用此意。浑:全。
  5. 碧血: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丹心”和“碧血”并举,称颂为国死难人。
  6. 无处:因已亡国,领土已尽属元朝,故云。堪:可,能。

作品赏析

此诗是谢翱为文天祥的诗文集题写的诗。谢翱的这一题诗没有直接评述文天祥的诗文作品,而是抒写情怀,寄托哀思。抒发对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之情,实际上也就是对他的诗文集作出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起句劈空而来,写文天祥在历尽磨难之后的壮烈牺牲。文天祥殉国的不幸消息传来,谢翱肝胆俱裂,痛不欲生。但作者并不简单叙述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而是写自己在噩耗传来后的极度痛苦和迷乱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要飞越千山万水,到万里之外的北国去和死者见面。分别久长,思念深切,因此在乍一听见英雄的死讯后,产生了这样的愿望,看来奇特,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飞”,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焦灼不安。明知对方已经死去但仍希望见面,这里头有多少痴情,多少渴望!“魂飞万里程”,这是从比悲痛更深的层次落墨的,即所谓“透过一层”的写法。次句承上而来,却又急转直下。当精魂不辞万里之遥,跋山涉水,到达北国之后,却又“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在深深的悲哀和失望中,梦魂猛醒过来,原来所知已物化,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这是何等痛心的事,对飞越万里的精魂来说,无异于一声晴天霹雳。然而这是严酷的事实。“飞”的急切和“隔”的绝望,在这里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照。

诗人悲不能已,痛哭着迸出了下面两句:“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忠臣死得其所,自己苟且偷生,了无意趣。这两句用“死”、“生”二字所组成的奇特对偶句,蕴蓄着极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第三联转向正面写文天祥,进一步抒发哀痛心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表明心迹、充满正气的诗句。如今,耿耿丹心仍在,而英雄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

尾联推进一层。痛苦是需要发泄的,尤其是郁结已久之情。然而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竟然没有可以发泄自己感情之处。伤心之泪,未能明流,只得暗吞。懂得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难以言说的隐痛,在此后多年中,他浪迹四方,“每至辄感哭”之情,也就可以理解了。末句委婉地表示决心,将埋名隐姓,遁迹山林,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语气平和,但忠愤抑郁之气仍勃勃于言意之表。

《书文山卷后》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抒写深沉的家国兴亡之痛。由闻知死讯、渴求重见到死生相隔、无缘重逢;再由壮志未酬、血沃大地,到无处挥泪,决心归隐,百转千回,从深处着笔,写到至情处,不辨是诗是泪。作者本以工于锤炼著称,这首诗却以白描见长,字字用血泪凝成,读之令人泣下。

创作背景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南宋王室濒临覆灭的情况下,接受了“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的任命,于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七月开府,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号召四方起兵。谢翱是在这个时候率民军投奔文天祥的,他在文天祥军中担任了“咨议参军”的职务。在小皇帝赵㬎已向蒙古人遣使奉表请降的时候,谢翱跟随文天祥转战闽、粤、赣各地。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元军大败文天祥于兴国,宋军溃散。至元二十年(1283年)初,文天祥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

名家点评

  • 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倪晋波:这里的“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是“我死不从公死,我生如无此生”的省略,诗人将自己的“死”、“生”与文天祥相比较,说自己死不能像文丞相那样为国殉难,活着也未能如文丞相那样胸怀故国。忠臣国士一生壮怀激烈,死也死得其所,而自己却一直苟且过活,对比是何其强烈!诗人以自己的渺小来反衬文天祥的伟岸,情感真挚,凄婉哀凉。(《唐宋诗鉴赏全典》)
  •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传志:此诗确实不假雕琢,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作者的诗歌艺术,每与李贺相近,不像同时其他许多遗民诗人那样,脱略形迹。此诗在其作品中,堪称别调。(《宋诗精华》)
  • 山东大学文学教授孟祥鲁:于第三次哭祭文天祥之后,未见谢氏再有哭祭的记录。由此我们却可以想象到当时统治的残酷。像谢翱这样的爱国志士,元军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是个人遭遇的纪实……“程、明、生、成名”等字都是具有沉痛、慷慨之声情的阳声韵,加上诗中“魂、隔、死、从、公、生、浑心先、处、堪、挥”等字均属于哽咽、凄恻的喉音、齿音字,这就使此诗读来如同泣血吞声之悲号。楚人申包胥,为了挽救其危亡的祖国去秦求援,依秦廷而哭者七日夜。谢翱此诗,亦可以当申包胥秦廷之哭矣!(《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猜你喜欢

满庭芳·三十三年

宋代 •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龙标野宴

唐代 •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丁香结·夷则商秋日海棠

宋代 • 吴文英

香袅红霏,影高银烛,曾纵夜游浓醉。正锦温琼腻。被燕踏、暖雪惊翻庭砌。马嘶人散后,秋风换、故园梦里。吴霜融晓,陡觉暗动偷春花意。

还似。海雾冷仙山,唤觉环儿半睡。浅薄朱唇,娇羞艳色,自伤时背。帘外寒挂澹月,向日秋千地。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琎者,唱名殿陛;玉川公子,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

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宋代 • 晏几道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谢翱
简介描述:

谢翱(1249年-1295年),字皋羽,一字皋父,号晞髪子,又号宋累,晚年号晞发子。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属福安市)人,后徙浦城。南宋爱国志士、散文家、诗人。

谢翱于咸淳(1265年-1274年)间试进士不第,即弃举子业,慨然倡古文,作《宋铙歌鼓吹曲》《宋骑吹曲》上太常。德祐二年(1276年),率乡兵数百人投文天祥于延平,任咨议参军。景炎二年(1277年),以文天祥被俘,他潜逃至浙东,寄居山阴王修竹家。曾登严子陵钓台,设主祭奠文天祥,人莫知其为天祥客也,惟义士唐珏与其相从甚密。次年,元浮屠总统杨琏真伽尽发宋帝后陵墓,谢翱与唐珏、林景熙等秘收遗骨,葬于兰亭附近,作《冬青引别玉潜》一诗纪其事。其后往来于永嘉、括苍州、鄞州等地,与方凤、吴思齐、邓牧等人结汐社。后于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发,客死他乡。

南宋之末,文体卑弱,谢翱所为诗文桀骜有奇气,宋濂称其诗直溯盛唐而上,卓有风人意味,“文尤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代表作有哭祭文天祥的《登西台恸哭记》,慷慨悲歌,感人至深,有屈原《离骚》《招魂》之意。其诗以歌行知名。代表作有《短歌行》《花卿冢行》《铁如意》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故其诗被宋长白在《柳亭诗话》称为“在宋诗中,最为矫健”。近体诗则沉痛含蓄,如《效孟郊体》《西台哭所思》《过杭州故宫》等,以溅血之笔,抒亡国之痛。唯其诗文多用隐语,如《冬青树引》等篇,颇费索解。

谢翱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