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白话译文

高山上长着青松,小路上泛着尘土,云泥悬殊怎能同处相融。

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

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知己,甘愿以身相许。

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

词句注释

  1. 上:送上,指写诗送给崔中丞。崔中丞:指崔瓘。唐代宗大历初,迁崔瓘为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湖南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中丞,官名。汉置。唐代中丞属御史台,为御史大夫的副职。
  2. “山上”二句:以青松与尘埃、云和泥土比喻崔中丞和诗人在品德、地位上的悬殊。陌上尘,路上的尘土。云泥,天壤之别,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岂合,哪能混在一起。
  3. “举世”二句:赞颂崔中丞能鉴拔人才。良马为自喻,暗用伯乐相马故事以讽世人不辨贤愚。弃,一作“厌”。卧龙,旧以比喻隐居的俊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亦以自喻。
  4. “千金”二句:说自己不为富贵所移性,且十分重诺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季布以不轻然诺、严守信义为人称道,楚国有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千金,重金。性,性格脾气。诺,答应,允诺。
  5. 书生:读书的人。
  6. 寸心:区区心意。

作品赏析

诗一开头就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如此高下悬殊,按常人的见解,当然是“岂合得相亲”了。然而,崔中丞没有因此而嫌弃诗人,诗人因而感叹道:“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举世尽嫌良马瘦”,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不过,诗人写这几句倒不单是为了讽剌世俗,而是为了反跌出下一句:“唯君不弃卧龙贫”。“良马瘦”“卧龙贫”,对象还是同一个潦倒的对象,但对这对象的取舍则大不相同。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而“良马”“卧龙”的自喻,又见出了诗人自站地步甚高,这就隐隐逗出了下半篇。

“千金未必能移性”,千金对那既贫且瘦的诗人尤为重要,然有更重于千金者,君子之本性不可移。这也坐实了良马确实是良马。那什么是君子的本性,诗人在其中特别突出:“一诺从来许杀身”。君子重然诺,士为知己者死,这又细针密线挽回到崔中丞身上,同时也自然导出了最后两句:“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这两句表达了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可以说是落魄的读书人在无助的情况下受到他人帮助,而从心底所发出的真诚感激。但诗人在感恩的表白中透露出刚直和自尊,以充分的自信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对等的位置上,用“人以国士知我,我以国士报之”的态度显示出大丈夫的骨气和操守。通篇洋溢着激昂慷慨之气。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让崔中丞与诗人自己双镜互照。写崔中丞的“不弃卧龙贫”,既是写他的慧眼,也暗示自己的才具;写自己“千金不移性”,既是写自己的人格,也暗写崔中丞的真知。上半篇多写崔中丞,实际已映出自己的身影;下半篇多写自己,又处处反映到崔中丞身上。双镜分而又合,互相照映,互相补充,从而结构起一篇诗作。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至五年(770年),戎昱离开荆南,到达湖南,在崔瓘幕府中作幕僚。戎昱受到崔瓘的器重,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崔瓘知遇之恩的感激。《唐才子传》谓戎昱在湖南时,为崔瓘所赏识,欲以女妻之而不喜其姓,改姓则订议。昱闻之,作此诗以谢云。《云溪友议》《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此皆出于传说,不足为据。

名家点评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拟杀身”,求知激切之辞,与改姓事无涉也。范摅欲傅合为一,并易诗中“移性”为“移姓”,使昱一生作诗,下一嫌字不得,不大苦乎?

猜你喜欢

鹧鸪天·重九席上再赋

宋代 • 辛弃疾

有甚闲愁可皱眉。老怀无绪自伤悲。百年旋逐花阴转,万事长看鬓发知。

溪上枕,竹间棋。怕寻酒伴懒吟诗。十分筋力夸强健,只比年时病起时。

苍梧谣·天

宋代 • 蔡伸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洞仙歌·荷花

宋代 • 刘光祖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静。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也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宋代 •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傜新唱,谁谓古今隔。

韩干马十四匹

宋代 • 苏轼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戎昱
简介描述:

戎昱(约744年-约800年),荆南(治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大历初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建中末为辰州刺史,迁虔州刺史,贞元中卒。诗多吟咏客中山水景色,少数作品也表现了忧念时事的心情。原有集,已散佚,宋人辑有《戎昱诗集》。

戎昱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