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高山上长着青松,小路上泛着尘土,云泥悬殊怎能同处相融。
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
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知己,甘愿以身相许。
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
诗一开头就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如此高下悬殊,按常人的见解,当然是“岂合得相亲”了。然而,崔中丞没有因此而嫌弃诗人,诗人因而感叹道:“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举世尽嫌良马瘦”,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不过,诗人写这几句倒不单是为了讽剌世俗,而是为了反跌出下一句:“唯君不弃卧龙贫”。“良马瘦”“卧龙贫”,对象还是同一个潦倒的对象,但对这对象的取舍则大不相同。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而“良马”“卧龙”的自喻,又见出了诗人自站地步甚高,这就隐隐逗出了下半篇。
“千金未必能移性”,千金对那既贫且瘦的诗人尤为重要,然有更重于千金者,君子之本性不可移。这也坐实了良马确实是良马。那什么是君子的本性,诗人在其中特别突出:“一诺从来许杀身”。君子重然诺,士为知己者死,这又细针密线挽回到崔中丞身上,同时也自然导出了最后两句:“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这两句表达了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可以说是落魄的读书人在无助的情况下受到他人帮助,而从心底所发出的真诚感激。但诗人在感恩的表白中透露出刚直和自尊,以充分的自信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对等的位置上,用“人以国士知我,我以国士报之”的态度显示出大丈夫的骨气和操守。通篇洋溢着激昂慷慨之气。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让崔中丞与诗人自己双镜互照。写崔中丞的“不弃卧龙贫”,既是写他的慧眼,也暗示自己的才具;写自己“千金不移性”,既是写自己的人格,也暗写崔中丞的真知。上半篇多写崔中丞,实际已映出自己的身影;下半篇多写自己,又处处反映到崔中丞身上。双镜分而又合,互相照映,互相补充,从而结构起一篇诗作。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至五年(770年),戎昱离开荆南,到达湖南,在崔瓘幕府中作幕僚。戎昱受到崔瓘的器重,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崔瓘知遇之恩的感激。《唐才子传》谓戎昱在湖南时,为崔瓘所赏识,欲以女妻之而不喜其姓,改姓则订议。昱闻之,作此诗以谢云。《云溪友议》《唐诗纪事》亦有类似记载,此皆出于传说,不足为据。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红炉深夜醉调笙,敲拍处,玉纤轻。小屏古画岸低平,烟月满闲庭。山枕上,灯背脸波横。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珍珠索。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
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沾旗脚。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貔虎豪雄,偏裨英勇,共与谈兵略。须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杏花初,梅花过,时节又春半。帘影飞梭,轻阴小庭院。旧时月底秋千,吟香醉玉,曾细听、歌珠一串。
忍重见。描金小字题情,生绡合欢扇。老了刘郎,天远玉箫伴。几番莺外斜阳,阑干倚遍,恨杨柳、遮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