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

清代蒲松龄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有邑人妇,夜起溲溺,回则狼衔其子。妇急与狼争。狼一缓颊,妇夺儿出;携抱中。狼蹲不去。妇大号。邻人奔集,狼乃去。妇惊定作喜,指天画地,述狼衔儿状,己夺儿状。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缕,乃奔。此与地震时男妇两忘者,同一情状也。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

白话译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恰好客居稷下,正在和我的表兄李笃之点着蜡烛喝酒。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大家都很惊诧,而且觉得很奇怪,不知是什么缘故。不一会儿,茶几、桌子等家具开始颠簸摇晃,酒杯也倒下了,屋子的梁柱发出折断的声音。大家互相看着都大惊失色。过了好一会儿,才知道是地震了,都各自快步地跑到室外。只见楼房屋舍一会儿低下去一会儿又起来,围墙倾倒、房屋垮塌的声音和小孩子、女人哀号的声音,吵得很厉害,像沸腾了一样。人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随着地面转动翻腾。河水翻起一丈多的浪打到岸上来,整座城都是鸡和狗的叫声。过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稍稍安定一些。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争相谈论这件事情,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后来听说有个地方井塌了不能打水,还有一家人的房子南方和北方居然换了位置,栖霞山裂开,沂水河塌陷出一个洞穴,有好几亩大。这真的是非常奇异的变化。

同一个地方有个妇人,晚上起来上厕所,回去的时候发现狼把她的孩子叼走了。这个女人急忙上前与狼争夺,狼稍稍一松嘴,妇人就把小孩夺出来了,抱在怀中,但是狼蹲在那里不肯离去。妇人大声呼喊,邻居们都奔跑着聚集过来,狼才离去。妇人受惊的心情安定下来,感到很幸运,指天画地地叙述起狼把孩子叼走时的情况和自己争夺孩子的情形。过了很久、忽然发现自己身上什么都没有穿,于是赶忙跑了。这应该和地震的时候男人、女人都忘记自己没有穿衣服是一样的情形。人在惊惶时的束手无策,是多么可笑啊!

词句注释

  1.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公元1668年7月25日20时左右。
  2. 客:客居。稷下:古地名,在战国齐都城临淄稷门。这里代指临淄。
  3. 方:正在。
  4. 骇异:惊骇,觉得恐惧和奇怪。
  5. 俄而:不久。
  6. 错折有声:折断时发出声响。
  7. 失色:面无血色,形容慌张害怕的样子。
  8. 趋:快步小跑。
  9. 仆而复起:倒了又起来。仆,倒下,趴着。
  10. 喧:吵闹。鼎沸:像鼎里的水烧开了一样,形容人声喧哗。
  11. 转侧:旋转起伏
  12. 丈:长度单位,十尺为一丈。
  13. 逾一时:超过一个时辰。逾,超过。
  14. 竞:争着。
  15. 并:全都,全部。
  16. 汲:从井里打水。
  17. 南北易向:南北方向掉转了位置。
  18. 栖霞:县名,在山东省东部五龙河上游。
  19. 沂水:即沂河,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陷穴:地陷,指地表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下陷,危害相当严重。
  20. 非常:非同寻常的,不一般的。
  21. 溲(sōu)溺:便溺,解小便。
  22. 悟:想起。未着寸缕:身上没有一寸的丝缕,指没有穿衣服。
  23. 一何:多么。

作品赏析

《地震》全文层次分明,结构错落有致。以纵向的时间为经,用“忽”“俄而”“久之”“逾一时许”四个时间副词描写地震来袭的经过。以横向的空间为纬,将地震发生时自然的状态和人们的心理情态描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首先,文章开篇两句即交待地震发生的时间、作者身在何处、正做何事。短短两句既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强调了文章的纪实性,又指出在地震来临之前人们的浑然不知。作者正与表兄李笃之对烛畅饮,就将此时的平静与地震发生时的恐怖混乱形成对比,为下文做铺垫。

接着,作者紧紧抓住纵向的时间线索,把地震的发展变化过程极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地震将来之时,“忽闻有声如雷”。作者本在烛下畅饮,忽闻巨响,分外恐怖,令人悬想;地震初来,“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借写室内物体的剧烈摇晃写地震的强度; “久之”,方知地震已来,地震强度之大,到处一片混乱和恐慌;地震来后, “逾一时许,始稍定”,再看街上,已是地震过后的一片狼藉。

同时,作者又连续不断地向横向铺开,井然有序、面面俱到地描写地震来袭前、开始时、发生时以及结束后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状态,达到物人混同、情景交融的效果。先有巨响“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人惊骇万分,不知其故;接着小震,“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酒杯倾覆的咣当声,屋梁椽柱的咯吱声,声声在耳,人们“相顾失色”;继之大震,景象最为奇特。

“楼阁房舍仆而复起”,“河水倾泼”,并衬以孩啼闹、人惊叫、鸡乱鸣、狗狂吠等各类声音,极写地震带来的混乱与可怕。最后,地震“稍定”,作者便转入了对全城惊怖景象的描写, “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及其各种传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由屋内到屋外,再到全城甚至整个地震区域,读来毫不费力。

最后,作者附记了一个妇人在夜间从狼口夺儿并一时兴奋裸体向邻里讲述此事的故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在地震中男女裸体相聚告语的事再作一番议论。这是一种叙议结合的“异史氏曰”。但故事本身殊无意味,给人以续貂之感,甚至破坏了原文的完美。

蒲松龄的文章素以层次分明见长,《地震》也不例外。全文构思新颖巧妙,纵向发展,横向扩延,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艺术立体,使事件能顺着时间的脉络。在极短暂的时间,在空间上有了立体鲜活的呈现。同时,语言简明有条理,给人以严整、充实的美感。

文章把一次严重的地震过程和震中情景都如电影中的蒙太奇画面一般一节节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而且声光交错,物人并出,险状迭现,惊心动魄,无此亲身经历,无此亲睹亲闻,绝不会写得如此真切撼人。作者还实事求是地在“后闻”中补叙了“井倾汲绝”“楼台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等情状,把这次齐鲁大地震波及的范围和强烈程度都作了交代,成为中国地震史上一份珍贵的史料,从而使其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俱在。

文章写震前、震中、震后;写房内、房外、街上;写所见、所闻。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合情合理,井井有条,紧紧相扣,一气呵成。再现地震现场画面,非亲临其境者写不出。

创作背景

康熙七年(1668年)发生了郯城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稷下(即今山东临淄附近)表兄李笃之家做客,亲身经历了地震时的种种情况,有感于此,创作了这篇散文。

名家点评

  •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瑞芳:蒲松龄以生花妙笔真实记录了中古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蒲松龄以亲身感受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对这次地震做实录。有着眼于地域性损害的镜头看,有着眼于地震烈度的镜头,有地震对整个山东影响的俯瞰。像摄像机“摇镜头”,将非常之变中的自然景观、人文现象尽收笔底。一篇短文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精彩!(《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一》)

猜你喜欢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 •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河传·去去

五代 • 李珣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

晚游六桥待月记

明代 •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菩萨蛮·红楼遥隔廉纤雨

近现代 • 王国维

红楼遥隔廉纤雨,沉沉暝色笼高树。树影到侬窗,君家灯火光。

风枝和影弄,似妾西窗梦。梦醒即天涯,打窗闻落花。

蒲松龄
简介描述: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济南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朝文学家,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早年热衷功名,19岁接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个,名震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71岁才援例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能诗文、善做俚曲。以近年来之功采集民间野闻,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1715年2月25日,蒲松龄在家中逝世。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书存世,总近200万言。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已引起周边人们的兴趣。《聊斋志异》刊行后,遂风行天下。在其后一个时期里,仿效之作丛出,造成了志怪传奇类小说的再度繁荣。许多篇章不断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是深远的。《聊斋志异》还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蒲松龄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