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铭

魏晋张载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白话译文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秦朝得到了一百二十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十二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词句注释

  1. 岩岩:高耸的样子。梁山:指梁州(治今陕西汉中)境内的山。
  2. 峨峨:高高的样子。
  3. 属(zhǔ):连接。荆衡:指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与衡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市境),代指两湖地区。
  4. 岷嶓(mínbō):指岷山(位于今四川省西北部)与嶓冢山(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肃省礼县之间)。
  5. 邛(qióng):古国名,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僰(bó):本为西南少数民族名,后引为地名,大致位于今四川省宜宾市一带。
  6. 褒斜:指褒斜道,位于今陕西省秦岭山区,南起褒谷口(今陕西省褒城县附近),北至斜谷口(今陕西省眉县斜峪关口)。
  7. 彭碣:据刘渊林《蜀都赋注》:岷山都安县有两山相对立,如阙,号曰彭门。约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一带。
  8. 嵩华:指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境)与华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县境)。
  9. 固:坚固的地方。镇:一方主山。
  10.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1. 有:用作朝代名前,无实意。
  12. 田生:疑为《史记》载田生。
  13. 矧(shěn):况且。狭隘:狭窄的地方,多指山口。
  14. 土:国土。外区:边缘地带。
  15. 荷:拿着。戟:古代兵器。趑趄:踌躇不前的样子。
  16. 匪:同“非”,不是。
  17. 武侯:指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魏文侯之子。他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他和吴起在黄河中游有过著名的“河山之险不足保”的谈话。
  18. 吴起:是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19. 洞庭:湖名,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此处代指楚国。孟门:位于今山西省柳林县,代指晋国。
  20. 阻:险阻。昏:昏暗的统治。
  21. 公孙:指公孙述。公孙述(?~36年),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西汉末,以父官荫郎,补清水县长(在今甘肃省境内)。述熟练吏事,治下奸盗绝迹,由是闻名。王莽篡汉,述受任为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末年,天下纷扰,群雄竞起,述遂自称辅汉将军兼领益州牧。是时公孙述僭号于蜀,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自称“白帝”。
  22. 刘氏:指蜀汉政权。衔璧:指诸侯投降。
  23. 勒:刻。山阿:山坳处。
  24. 梁益:梁,指梁州,三国时置,治今陕西省汉中市。益,指益州,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成都市。此处指代四川地区。

作品赏析

文章采用整饬谐畅的四言韵语,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换韵,笔姿纵横,愈转愈深。

首段极状梁山的地形地势。作者以梁山为辐射点,作全方位的观照:先以铺张扬厉的赋笔铺写梁山远连荆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达褒斜栈道,为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继而将梁山与彭门、碣石、嵩山、华山反复对照,夸饰其高峻之状。

二段承接上文,进而点出剑阁为镇守蜀Jll的门户。“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鲜明,剑阁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耸的雄姿跃然纸上。接着宕开一笔,顾望历史,以蜀汉闭剑阁拒魏,魏钟会攻剑阁克蜀的事例,着重总结剑阁在治世与乱世的不同作用:“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就为下文申足三重诫言奠定了基础。

三段化用西汉初年田肯庆贺刘邦智擒韩信的历史典故,指出秦、齐之所以成就霸业,并吞诸侯,实得山河险固之地利,进而强调剑阁之险隘尤过秦、齐——“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从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诫言:警告中央政权的执政者,务必注意“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此言脱胎于田肯”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而语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见张载锻铸语言之工。晋武帝鉴于曹魏政权单行郡县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卫中央,针对当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现实,张载忠告执政者选择亲信亲近之人镇守巴蜀,还是有见地的。李白《蜀道难》吟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即此二句。

四段继续借古讽今,以吴起谏魏武侯之言,说明国家之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修政仁德,从而提炼出比上文更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诫言:“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最后借助东汉初年公孙述与三国时刘禅败亡的实例,警告梁、益地方政权的当权者,勿蹈割据自灭的覆辙,发出“凭阻作昏,鲜不败绩”的第三重诫言。

此铭意深文省,语温词润,兼具概括性和典丽性。全文围绕三重诫言布局谋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势,语言有精警隽永之味。

创作背景

剑阁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剑山,历来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势险要,峭壁对峙如门,无路可通。相传诸葛亮在此修栈道,也称阁道,故名剑阁。太康(280年~289年)初年,张载随父赴蜀郡太守任,路过此地,四望山川,怀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见而爱之,上献朝廷,得到晋武帝的赞赏,命人刻石,真正成为铭文。

名家点评

  • 南朝·刘勰:“唯张载《剑阁》,其才清采,迅足驳驳.后发前至,勒铭岷汉,得其宜矣。”(《文心雕龙·铭箴》)
  • 明·张溥:“剑阁一铭,文章典则,砻石蜀山,古今荣遇。”(《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
  • 清·吴汝纶:此文感时而发,气骨甚雄俊。(《古文辞类纂评注》)
  • 近代·沈伯经:勒铭之意,正为险不可恃也。归重德字,深得古今制胜之策。(《古文辞类纂评注》)

猜你喜欢

望江南·江上雪

宋代 • 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再经胡城县

唐代 •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念奴矫·送陈正言

宋代 • 家铉翁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宋代 •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傜新唱,谁谓古今隔。

红窗月·燕归花谢

清代 • 纳兰性德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张载
简介描述: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弟张戬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辞职归乡。随后创建了横渠书院,边授徒边著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在《太和》《拾遗·性理拾遗》《乾称》等篇章论及鬼事,以为鬼神之类为阴阳“二气之良能也”,反对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鬼的存在,对鬼“不可见其形”和“以无形而移变有形之物”提出怀疑,他的这种气一元论和无神论,在历史上具重要地位。还首次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认为天地之性源于太虚,“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但“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这对宋代人性论有重大影响。张载还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张载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