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答木庵英粹中

金朝段成己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

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

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白话译文

四海之内都疲惫于攻战,我的余生只能寄托于这寂寥之中。

花儿凋零,就任凭雨水无情地击打,无根的蓬草只能随风飘转。

兴致来时,我会放声歌唱在广袤的原野上,但更多时候,我无言地立在短桥之上。

虽然简陋的居所还在视线之内,但我却深感路途是如此遥远,难以抵达。

词句注释

  1. 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
  2. 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

作品赏析

诗篇抒写了自己身逢乱世,淹留山中的寂寥旷达情怀。 段成己与其兄克己一样,少时本有“志本期王佐”的宏愿,可惜生不逢辰,遭遇到“人间蛮触日干戈”的动乱时代,金亡以后以遗民自居,抗节林泉,“凛然清风,视古无愧”(段辅《二妙集跋》)

面对“四海疲攻战”的社会现实,诗人选择了与僧侣为伴,将余生寄托于寂寥之中。这种“寄寂寥”便是他投身于隐居生活的写照,正如他在其他诗词中所言,他“投身田野间”,“遁迹月萝深处”。既然选择了隐逸的道路,他便以旷达超然的态度面对世事,如同残花无畏暴雨,转蓬任凭狂风。兴致高昂时,他能在旷野大川中高歌;心境沉静时,则在小桥流水旁沉思。这种无拘无束、放任自在的隐逸生活,看似随心所欲,但诗中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隐忧。

尽管先人留下的房屋近在眼前,但诗人却感到回家之路异常遥远。这里的情感深沉而复杂:或许他渴望归家,却因某些缘由不能成行;或许归家便意味着重返世俗,甚至被迫出仕(元世祖曾下诏起用他为平阳路儒学提举),但诗人为了保持名节,宁愿终老山林。这些难以言表的隐忧在诗中隐约流露。

元代文学家吴澄在为段氏兄弟的《二妙集》作序时,评价他们的诗作兼具陶渊明的旷达与杜甫的忧思,其达观之情溢于言表,而忧虑之意则深藏不露。我们细品成己的这首诗,便能深刻体会到这种忧患与达观交织,达观之情明显而忧虑之意微妙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英粹中,号木庵,为金末一位著名的诗僧。元好问曾盛称其“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寄英禅师》),并为其诗集作序。段成己壬辰北渡以后,避地龙门山中;而英粹中亦“住龙门崧少二十年”(元好问《木庵诗集序》),此诗即段成己与英粹中在龙门和答之作。

猜你喜欢

和董传留别

宋代 • 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送魏万之京

唐代 •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晚次鄂州

唐代 •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过勤政楼

唐代 •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段成己
简介描述:

段成己,字诚之,号菊轩。绛州稷山人(今属山西)。与兄段克己齐名,时号“稷亭二段”,金代后期文学家。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卒,年八十四岁。

段成己为金末元初著名的文人群体“河汾诸老”的成员之一。工于作诗,词犹高妙。其诗“大抵骨力坚劲,意致苍凉”,“盖陶之达、杜之忧,兼而有之者也”。著有《和答木庵英粹中》《寒食后有感而作》等。

段成己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