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词句注释

  1. 魏万:又名颢。上元(唐肃宗年号,760年—761年)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2. 游子:指魏万。
  3. 离歌:离别的歌。
  4. 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5. “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6. 关城:指潼关。
  7. 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
  8. 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9. 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
  10. 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11. “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两句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名家点评

  • 明·顾璘《批点唐音》:此篇起语平平,接句便新,初联优柔,次联奇拔,结蕴可兴,含蓄不露,最为佳作。
  •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颐华玉曰:不知多少宛转。
  •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
  • 明·胡应麟《诗薮》:盛唐脍炙佳作,如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朝”“曙”“晚”“暮”四字重用,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 明·陆时雍《唐诗镜》:五六老秀,结语寄况无限。
  •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净亮无浮响,铢两亦称。谭云:起得清厉(首联后)。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何景明曰:多少宛转,诵之悠然。徐中行曰:词意大雅,爱情更深。蒋一葵曰:宛转流亮,愈玩愈工。
  • 明末清初·邢昉《唐风定》:高华俊亮,与摩诘各成一调。
  •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质言之,只是如此四句(按指前四句),而其手法转接离即,妙至于此,真绝调也。
  •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逗漏大历气(“云山况是”句下)。
  •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三承二,四承起,用虚字为脉,诸句皆灵活。五六笔承第二,言到京之景。
  • 清·焦袁熹《此木轩五言律七言律诗选读本》:作者本自从喉中唱出,奈学舌头者多何?
  • 清·屈复《唐诗成法》:通首有缠绵之致。
  •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景中情(首四句下)。此种和平之作,后人终拟不到,能辨此作,七律方有归宿处,可知庾词替语、剑拔弩张,二者皆非也。
  •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送魏万之京》言咋夜微霜游子,今朝渡河耳,却炼句入妙。中四情景交写,而语有次第。三四送别之情。五六渐次至京。收句勉其立身立名。初唐人只以意兴温婉轻轻赴题,不著豪情重语。杜公出,乃开雄奇快健,穷极笔势耳。
  •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首二句平衍而已。三四句叙客况,句中以“不堪”“况是”四字相呼应,遂见生动,与“江客不堪频北望,塞鸿何事亦南飞”同一句法。六句之向晚砧多,承五句关城寒近而来。收句谓此去长安当以功名自奋,勿以游乐自荒,绕朝赠策,犹有古风。

猜你喜欢

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少年射虎名豪,等闲赤羽千夫膳。金铃锦领,平原千骑,星流电转。路断飞潜,雾随腾沸,长围高卷。看川空谷静,旌旗动色,得意似,平生战。

城月迢迢鼓角,夜如何,军中高宴。江淮草木,中原狐兔,先声自远。盖世韩彭,可能只办,寻常鹰犬。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

题酆都观·仙都观

宋代 • 周敦颐

山盘江上虬龙活,殿倚云中洞府深。

钦想真风杳何在,偃松乔柏共萧森。

次石湖书扇韵

宋代 •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明代 • 陆宏定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岐,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

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青玉案·良夜灯光簇如豆

宋代 • 周邦彦

良夜灯光簇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罢歌阑人散后。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

玉体偎人情何厚。轻惜轻怜转唧𠺕。雨散云收眉儿皱。只愁彰露,那人知后。把我来僝僽。

李颀
简介描述:

李颀(?-约751年),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唐代诗人。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其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诗词唱和。约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约751年)去世。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其笃信道教,写修道生活部分别有情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悟,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