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室雪晴送王宁

唐代李颀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

白话译文

少室山峰数有三十六,而这其中有几峰尤为独特。

一座峰在晴朗的阳光下,犹如被光辉照射,光彩熠熠;另一座峰则铺满皑皑的白雪,宛如银装素裹。

远隔城市,遥望山半高,无数青松在山间错落有致,相互交织成连绵的绿色画卷。

夕阳的余辉斜照,使得景色更加美丽,美妙得难以言表,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白云几缕飘浮,有时浓密,有时稀疏,山光景色变幻多端,难以用言语准确形容。

王宁与我都兴致勃勃,纵情欣赏幽境,不禁忘记了旅途的起程。

北风呼啸,声音凄厉,吹在身上令人透骨的冷。

离别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站在浮桥上,紧紧勒住马的缰绳,却无法让它前行。

不忍心离开,频频回首,含情眺望着南山岭。

词句注释

  1. 少室:山名,在河南登封县北,东距太室山约10公里,有三十六峰,山北麓五乳峰下有少林寺。
  2. 王宁:生卒事迹不详。
  3. 少室众峰:《河南通志·山川上·河南府》:“少室山,在登封县西十七里,一名季室,见《山海经注》,一名负黍山,有负黍城在其南。周围方百里,上有三十六峰。”
  4. 几峰别:谓众峰中有几峰更为奇异。少室山有三十六峰,主峰玉寨山1500多米,为嵩山最高峰。
  5. 别:格外不同。
  6. 见:同“现”。
  7. 隔城半山:指为城所隔,只能见到半山。
  8. 隔城:有城郭阻隔。
  9. 峨峨:盛多貌。
  10. 过景:落日余辉。
  11. 不可道:妙不可言。
  12. 难为容:难以形容其状。
  13. 行人:指王宁。
  14. 幽境:清幽的胜境。
  15. 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凄切、急促。

作品赏析

开头两句,勾勒出少室山山峰众多,晴雪不同的总的景象。

“少室众峰几峰别,一峰晴见一峰雪。”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形态各异,有“九顶莲花砦”,有“旗、鼓、剑、印、钟”五峰,还有被誉为嵩山八景之一的“少室晴雪”。但是诗人不是写少室山峰各种奇异的形态,而是写少室诸峰雪后的奇姿丽容,雪后的少室众峰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山峰和其他山峰有明显的区别。“一峰晴见一峰雪”,雪后初晴,少室诸峰,有的因冬日晴暖,阳光照射而积雪溶化,现出了青翠秀美的本来面貌,也有的山峰因阳光不足,依然被白雪覆盖,在日光映照下,红装素裹,更加绮丽多姿。诗人写雪后少室众峰,能从大处着笔,写出众峰同中之异,别具特色。

第三,四句是对第二句的展开,以“半山青松”写晴峰,以“素色峨峨”应雪峰,一个“连”字,写出晴峰的广袤,两个“峨”字,突出雪峰的高峻,在色彩上青白相间,非常素美。

“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如果说头两句,诗人好象从高处俯瞰少室诸峰的雪景,那么这两句诗则换了一个角度,从城中遥望少室诸峰。从城内望山,因为有城郭阻隔视线,只能见到山的上一半,这半山峰上布满了青松,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更显得苍翠挺拔,刚毅顽强;而周围的山峦,重重叠叠,尽被白雪染成素色,青峰白雪,翠玉交辉,更增添了少室山的妩媚。

第五、六句写晴。雪后初晴,天空湛蓝,落日斜照,几缕欲尽未尽的白云缠于山腰,浮予松上,青、红、蓝、白四色辉映,白云、斜晖,青松、雪峰动静相衬。同时,半山青松,松上自云,云上雪峰,雪映落霞,层次鲜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诗题中“少室雪晴”四个字到此写足,下面写题目的最后三个字。

“过景斜临不可道,白云欲尽难为容。”前四句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静态之美,这两句则是写少室诸峰雪后初晴的动态之美。落日余辉,斜照山峰,那夕阳的红光给少室诸峰一座一座地着色,使少室诸峰不断地变换着色彩,一时说不清它的奇妙、绚丽;山顶上飘浮着片片白云,山峰在云雾缭绕中瞬息万变,生动活泼,婀娜多姿。诗人既维妙维肖地描绘了少室诸峰的绝妙奇景,又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第七、八句写送别双方为妙不可言,难以形容的美景所吸引,故而留连景致,忘了启程,致使北风吹来,才感到寒冷,才注意到时间不早。这两句从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最后两句写他们在夕阳西下,不得不别时,仍然依依不舍,驻马浮桥之上,眺望南山之景。

“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雪后初晴的少室山,虽然幽静秀美,引人玩赏,但是送别友人,心情抑郁,北风切切,寒气逼人,诗人心中一时涌起无限惆怅之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少室诸峰,雪后初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本来应该和友人同赏佳景,但又不得不分别。诗人与王宁浮桥上依依惜别,王宁渐渐走远了,诗人还伫立在桥上,举头试望友人王宁在南岭中的身影。“试望”,恰切地表现出诗人望不到了还在望,希望能多看几眼好友身影的惜别心情。《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是写送别时伫立远望行人渐去身影的情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首写景送别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六句写雪后初晴的少室山绮丽多姿,分外妖娆;后四句写送别王宁,依依惜别,无限深情。诗题揭示了全诗内容:有少室山,有雪,有晴,有送,有朋友王宁,各个镜头就围绕“送"的行动展开。诗人写少室的雪景清新别致,侧重于山峰晴雪景象的描绘,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以及送别双方的行动,画出了一幅诗味浓醇、山峰秀丽银装素裹的晴雪图,侧面供托出“少室雪晴”之美,透露出主客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与王宁之间的深厚友谊。

创作背景

此首七言古诗,写少室山雪后初晴,诗人送友王宁远行时所作。

名家点评

  • 谭元春评:一二句连用四峰字,入口清香飒然。而“一峰睛见一峰雪”,是雪晴真景,妙于写出。三四句,“千万重”说满山松雪,妙,妙。第六句,描画极矣,又加“不可道”、“难为容”六字,始深。
  • 钟惺评:读此觉“阴晴众壑殊”句率甚、干甚。第五句,“过景”字妙。
  • 黄培芳《唐贤三昧集》评:首二句,起得耸峭。末二句,不尽之神。

猜你喜欢

跂乌词

唐代 • 柳宗元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唐代 • 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画工弃市

魏晋 • 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小隐自题

宋代 • 林逋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

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献池州牧

唐代 •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李颀
简介描述:

李颀(?-约751年),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唐代诗人。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其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诗词唱和。约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约751年)去世。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其笃信道教,写修道生活部分别有情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悟,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