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昌龄

唐代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白话译文

漕水向东流去,送别朋友,在这黄昏时分,顿时愁情满怀。

不忍分别久久逗留在这野外的寺院,走出寺院,发现夕阳已经照着孤山。

向前望,数千里之中,没有蒲草和稗草。

夕阳照在舟楫上,只见水面清澈,微波荡漾。

举酒道别,树林之上月亮已经升起,解衣入睡,沙滩上水鸟鸣叫。

今夜我在洛阳,梦中和你在金陵城相见。

想起此次别离我就叹息不已,想着你一路远行,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

词句注释

  1. 王昌龄(约698年-757年):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734年)举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后贬谪岭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赴江宁县丞,后贬谪龙标县丞;至德二年(757年),被害。为盛唐之杰出诗人,有“诗家夫子”、“诗天子”之称,新旧《唐书》、《唐才子传》有传,有集传世。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云: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出为江宁丞,次年由长安赴江宁途中,在洛阳停留数月,与刘晏、綦毋潜、李颀等人有密切交往,有《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岩道上人房》、《东京府县诸公与茶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诗,后诗写道:“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该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夏,则李颀送王昌龄诗亦作于此时。此诗作于洛阳。
  2. 漕水:运粮的水道。
  3. 蒲:香蒲,丛生水草。稗:稻田杂草,似禾。
  4. 沙鸟:栖息于沙洲之水鸟。
  5. 莲花界:谓寺庙。沈佺期《奉和圣制同皇太子游慈恩寺应制诗》:“肃肃莲花界,荧荧贝叶官。”
  6. 金陵:即唐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三国吴、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于此,为著名古都。

名家点评

  • 《唐诗归》:谭云:“暮”字妙(“送君”句下)。谭云:真凄凉(“中无”句下)。钟云:又从凄凉中生出一段绝好情景(“但爱”句下)。谭云:十字在有意无意之间(“举酒”二句下)。
  •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造词洁,布情款,送别佳作。
  • 《诗筏》:作涛须一意浑融,前后互映。如李颀《送王昌龄》诗……因第二句有“暮情”二字,自此后,不独夕阳微波、月上鸟鸣、夜来花界、梦里金陵种种暮景,而满篇幽澹悲凉,字字皆?暮情”也。暮景易写,暮情难描,此为独绝。

猜你喜欢

柳含烟·河桥柳

五代 • 毛文锡

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暗伤神。

乐府吹为横笛曲,能使离肠断续。不如移植在金门,近天恩。

牧童逮狼

清代 • 蒲松龄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赋得花庭雾

唐代 • 李世民

兰气已熏宫,新橤半妆丛。

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

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

还当杂行雨,髣髴隐遥空。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

宋代 • 张先词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逍遥堂会宿二首

宋代 • 苏辙

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仕,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十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来徐留百余日。时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为二小诗记之。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李颀
简介描述:

李颀(?-约751年),祖籍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居住河南颍阳(今河南省登封市),唐代诗人。李颀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退归家园,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其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适、王昌龄等都有诗词唱和。约在天宝十载至十二载间(约751年)去世。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其笃信道教,写修道生活部分别有情趣,且时有特殊的生活体悟和玄解妙悟,殷璠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3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