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近现代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白话译文

莫要说中华女儿不是巾帼英雄,乘长风破万里浪独自跨海向东。

征帆上心潮起伏诗情犹如大海,那岛国的玲珑月色飞进了梦中。

回顾已沦陷的祖国我忧心忡忡,惭愧的是到处奔走却未建微功。

国家危亡使我已如此伤心悲痛,何况又加上异国作客虚度春风。

词句注释

  1. 石井:作者的日本友人。索和(hè):以诗赠人索取和诗。原韵:指用石井诗的诗韵。
  2. 漫云:徒说,不要说。
  3. 三岛: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三个大岛以代日本。玲珑:状月色明亮、皎好。
  4. 铜驼:《晋书·索靖传》载,索靖“先识远量”,曾指洛阳宫门外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以铜驼荆棘喻战乱,此言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5. 汗马:战马疾驰而出汗。此喻战功。《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作品赏析

首联“漫云女好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当是对石井的回答,以豪迈的语气表现为拯救祖国万里求学的勇气和精神。“漫云”抹倒了千百年来对妇女的偏见歧视,一个“独”字更突现了她“巾帼英雄”的主体形象。

颔联就“独向东”三字意脉展开。舟行海上,视野极是开阔,引致诗兴大发,物境与心境互为表里,“诗思一帆海空阔”的阔大诗境,正写出这以“物感”为绾结的景与情的两重内容,显出气概非凡。“梦魂三岛月玲珑”写对日本的向往。那“三岛”月夜萦入梦魂,是前句“诗思”的进一步延伸。作者首次东渡日本,充满憧憬和想像,“月玲珑”三字将这种美好的向往心境具像化地传达了出来。

前两联从“万里乘风”到“月玲珑”诗境由雄壮阏大转为清秀幽婉,恰如其分地显示了“英雄”与“巾帼”的双重特质。然而,秋瑾“万里乘风独向东”毕竟不是去玩赏“月玲珑”的,而是自觉肩负着为拯救祖国寻求知识、真理的庄严使命。

就在这“梦魂三岛月玲珑”的受妙遐思之中,她突然回首祖国,诗境顿然又由幽秀跌向沉郁。颈联“悲回首”有双重蕴含:一是“独向东”中的实际回首,那是去国离乡的眷恋;二是回想到祖国遭受的一系列蹂躏,这又是“独向东”目的的提示。“悲回首”所看到的“荆棘铜驼”更增加了她“独向东”为拯救祖国命运的决心。下句“汗马终惭未有功”,一个“惭”字写尽了她那种“祖国陆沉人有责”的自觉使命意识。鸦片战争以来,多少志士仁人为祖国沉论浴血奋斗,却终究未克成功。秋瑾以一个女子自觉感到有一份自己的责任在,所以才感到“惭”的。唯其如此,“独向东”才更有了深厚伟力的支撑。

尾联“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将上面这重意绪作了明确的收束,也是她“万里乘风”雄心抱负的有力揭示。

全诗诗境三转,丰富地展示了秋瑾初渡日本所怀的多重心境,同时又为着一个根本目的去着笔,使不同情感色彩统一于“巾帼英雄”的主体形象。那个激荡的时代爱国者的共性与秋瑾的独特个性气质,都淋漓自如地传达出来了。

创作背景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秋瑾东渡日本留学,同船的日本人石井先作了一首诗,请她赓和,她即步原韵作此诗。

名家点评

  • 现代古典文学专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诗中以“英雄”自许,表现了欲挽祖国危亡的一片赤子之心,洋溢着感人肺腑的爱国深情。

猜你喜欢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唐代 •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⑿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筿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岘山怀古

唐代 •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来日大难

唐代 • 李白

来日一身,携粮负薪。

道长食尽,苦口焦唇。

今日醉饱,乐过千春。

仙人相存,诱我远学。

海凌三山,陆憩五岳。

乘龙天飞,目瞻两角。

授以神药,金丹满握。

蟪蛄蒙恩,深愧短促。

思填东海,强衔一木。

道重天地,轩师广成。

蝉翼九五,以求长生。

下士大笑,如苍蝇声。

秋瑾
简介描述: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2月,秋瑾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1912年,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