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白话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在菊花的点缀下,秋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地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我平生对国对民赤胆忠心,并常常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忧患而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凡夫俗子的胸怀狭窄,怎么能够理解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大千世界茫茫红尘,我到哪里找到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同道之人呢?这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词句注释

  1.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等。此词双调九十三字,上阕八句四仄韵,下阕十句五仄韵。
  2.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 黄花:指菊花。
  4. 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5. “四面”句:此用《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
  6. “八年”句: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个年头。徒,空,徒然。思浙,思念浙江故乡。
  7.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苦,恨,遗憾。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蛾,一作“娥”。
  8. 殊:很,甚。未屑: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9. 列:属类,范围。
  10. 烈:刚烈,不轻易屈服。
  11. 肝胆:指真诚的心。
  12.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作“不因人热”。
  13. 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俗子,指王廷钧及官场上那帮醉生梦死的官吏。一作“俗夫”。
  14.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5. 莽红尘:莽莽人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社会,人世间。
  16. 青衫湿: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品赏析

此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作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开头六句描写作者寄居京城,时届中秋菊花盛开,天空明净得像擦拭过一样。这六句明写秋景,暗寓作者内心的悲愤,为下面抒情张本。“四面”句,用“四面楚歌”的典故。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作者目睹列强的野蛮暴行,感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八年”句写作者十八岁与王廷钧结婚,至写此词时,前后恰为八个年头。“风味徒思浙”,八年内心的苦闷只是空想故乡浙江。这一句写出作者跟随丈夫寓居京城时,虽然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但在王家仍受封建礼教束缚,“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内心极为苦闷。上阕歇拍,作者用“苦”及“殊未屑”等词语,表达了不甘心屈为女子,“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以米盐琐屑终其身乎”,抒发要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开头四句写虽然身为女子,但有比男子更刚烈的心志。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接下来的“算平生”两句,进一步写自己有为国为民的侠肝义胆。“青衫湿”化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落青衫的典故,这里作者感叹自己找不到知音。下阕的最后几句,先写自己在祖国内忧外患时,有为国报效的决心,但这一理想不能实现,受到“磨折”,接着抒写了找不到知音的苦闷心境。这几句虽然有些消沉,但字里行间洋溢着希望能团结同志,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热情。

这首词风格爽朗豪迈,慷慨悲歌,表现了作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作者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创作背景

《满江红·小住京华》作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瑾十八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光绪二十九年,秋瑾与王廷钧矛盾激化,写了这首总结婚后及北京生活的词。

名家点评

  •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祖献《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这首词写出她对身为女子、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忿忿不平,表现出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于男子的气慨。读后仿佛如见她的热心烈性,因而深刻感人,充分反映出受压迫妇女寻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五代 •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唐代 • 岑参

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夜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壶赠,置之君子堂。

谒文山祠

明代 • 边贡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后出师表

两汉 • 诸葛亮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艳歌行

两汉 • 佚名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䋎。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秋瑾
简介描述:

秋瑾(1875年—1907年),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是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7年2月,秋瑾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辛亥革命后,在她就义处建立起了秋瑾烈士纪念碑。1912年,孙中山题赠挽幛“巾帼英雄”。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