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宋代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白话译文

向前看便见马耳山和九仙山,天色碧蓝,傍晚的云朵间或点缀其中。站在城中的超然台上,可以遍览群山,心情舒畅。若使今晚云散雨停,就可以观赏到美好的月亮。

溪边的野鸟蜷聚在一起,一时鸟儿飞起,如点滴轻烟消失在天边。想到人世沧桑,不禁回头细思量。不要忘记这个曾使我感到快乐的超然台,就在低垂的柳树旁,矮矮的槐树前。

词句注释

  1.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原为单调,至苏轼始变为双调,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2. 马耳: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南六十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六“潍水”条:“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其马耳,故世取名焉。”九仙山:在今山东省五莲县境内。《苏轼诗集》卷一四《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之一:“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作者自注:“九仙在东武,奇秀不减雁荡也。”明嘉靖《青州府志》卷六:“(诸城)县南八十里为九仙山,山有九峰,高松摩空,奇秀不减雁荡山。西北有潭水与东海相通,久雨将晴。井中有声如雷,旱则以石击井,必雨。其他石峰十有一,盘石十有八,俱巍而丽。子瞻诗‘九仙今已压京东’是也。”
  3. 超然:即超然台,旧称北台。南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三:“按北台在密州之北,因城为台,马耳与常山在其南。东坡为守日,葺而新之,子由因请名之曰超然台。”
  4. 月婵娟:月色美好。
  5. 联拳:团缩貌。
  6. 他年:意谓成为过去。
  7. 使君:作者自指。

作品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对密州的一片深情。词中景与情、虚与实交替着笔。上下片都是先写实景,再抒情,后写虚拟之景。

上片开头“前瞻”三句是实有之景;中间“城上”二句是由景所生之情,亦起点题作用;最后“莫使”三句是虚拟之景,借写超然台昼夜美景和登临之际的超然之感,以表达对密州的留恋之情。

下片为词作主体。换头“小溪”三句同样是实有之景,惟鸥鹭翩然而去又暗喻自己之离去;末尾“莫忘”三句同样是虚拟之景,惟虚拟之景中添入嘱托之语,希望故友不忘旧人;中间“人事”二句则是作者感慨的直接表白。寓居密州的时光,以至于既往半生的时光,尽于此二句中囊括之,尽于吟诵此二句时浮现之。同时又自然寓有今日登台,追忆往昔,今日亦将转瞬成为往昔之意,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岂不痛哉!”(王羲之《兰亭集序》)

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景无不真,情无不诚”八字,似为此词而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冬天。当时苏轼在密州已生活了两年,当他离官别任时,已对密州的山山水水充满了眷恋之情,因作此词。《东坡纪年录》谓丙辰十二月“东武道中作”。《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四:“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江神子》词。”

名家点评

  •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十四:公《和周玢寄雁荡山图》诗,自注已有“将赴河中”之语,而作此词尤有去意,信为是年冬后所作。

猜你喜欢

寨儿令·次韵怀古

元代 • 张可久

写旧游,换新愁,玉箫寒酒醒江上楼。黄鹤矶头,白鹭汀洲,烟水共悠悠。人何在七国春秋,浪淘尽千古风流。隋堤犹翠柳,汉土自鸿沟。休!来往愧沙鸥。

赠内

唐代 • 白居易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张自新传

明代 •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耶?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曰:“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

殿前欢·爱山亭上

元代 • 张可久

小阑干,又添新竹两三竿。倒持手版支颐看,容我偷闲。松风古砚寒,藓土白石烂,蕉雨疏花绽。青山爱我,我爱青山。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金朝 • 元好问

其一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