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并刀如水

宋代周邦彦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白话译文

并州产的刀子锋利如水,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词句注释

  1. 少年游:词牌名。此调始见于晏殊《珠玉词》,因词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以为名。《乐章集》《张子野词》入“林钟商”,《清真集》分入“黄钟”“商调”。各家句读亦多出入。此词五十一字,前后片各两平韵。
  2. 并(bīng)刀: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所产之刀,即并州剪,以锋利著名。并,并州。如水:光洁似水,形容剪刀的锋利。
  3. 吴盐:吴地所出产的洁白细盐。
  4. 纤手:一作“纤指”。
  5. 锦幄(wò):锦制的帷幄。亦泛指华美的帐幕。
  6. 兽香:兽形香炉中冒出的香烟。
  7. 向谁行宿:到哪里去住宿。谁行:谁那里。一作“谁边”。
  8. 直是:只是,就是。

作品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女子特有口吻惟妙惟肖的刻画,曲折深微地写出对象的细微心理状态,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经历,大有呼之欲出之概。

上片以男方的视角写美人的热情待客,抒发对女子情投意合的情感。“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这是富于暗示力的特写镜头。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仅仅是并刀、吴盐两件简单的道具和女子一双纤手的微细动作,可那女子刻意讨好对方的隐微心理,已经为观众所觉察了。“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室内是暖烘烘的帏幕,刻着兽头的香炉轻轻升起沉水的香烟。只有两个人相对坐着,女的正调弄着手里的笙,试试它的音响;男的显然也是精通音乐的,他从女的手中接过笙来,也试吹了几声,评论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请女的吹奏一支曲子。这里也仅仅用了三句话,而室内的气氛,两个人的情态,彼此的关系,男和女的身分,已经让人们看得清清楚楚了。

下片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情,改用女方的口吻来传情,有层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动的幽微,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逼真。“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谁问,未明点。为何问,也未说明。读者从“向谁行宿”的问话自知是男子的告辞引起。写来空灵含蓄,挽留的意思全用“问”话出之,更有味。只说深夜“城上已三更”,路难“马滑霜浓”,“直是少人行。”只说“不如休去”,表情措语,分寸掌握极好。词结束在“问”上,结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长。无限情景,都自先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别作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词有一则本事:“道君(徽宗)幸李师师家,偶周邦彦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初进来,遂与师师谑语,邦彦悉闻之,隐括成《少年游》云。”宋徽宗赵佶慕名李师师,一次微行到李师师家中,恰好周邦彦已经先在李师师家,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中急忙藏到床下。赵佶自己带了一颗新鲜橙子,说是从江南刚刚进贡来的,于是与李师师戏谑调情,躲在床下的周邦彦全听到了。于是他将这段见闻填成这首《少年游》。

此词本事,以张端义《贵耳集》和周密《浩然斋雅谈》所记流传最广。然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陈思撰年谱、郑文焯《清真词校后录要》、俞平伯《清真词释》诸书皆已辨其为附会不足信。罗忼烈笺云:“毛先舒谓是‘似饮妓馆之作’,斯为得实。”

名家点评

  •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冬景大不寂寞,“低声数语,娓娓婉娈,足以移情而夺嗜”。
  •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引徐士俊评:即事直书,何必益毛添足。
  • 明·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五:说尽冬景行路意思,展转有味。
  •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稚黄日:周清真《少年游》题云“冬景”,却似饮妓馆之作。起句“并刀如水”四字,若掩却下文,不知何为陡著此语。“吴盐”、“新橙”,写境清别。“锦幄”数语,似为上下文太淡宕,故著浓耳。后阕绝不作了语,只以“低声问”三字贯彻到底,蕴藉袅娜,无限情境都自纤手破橙人口中说出,更不必别著一语。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又:周美成词家神品。如《少年游》:“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何等境味!若柳七郎,此处如何煞得住。
  • 清·沈谦《填词杂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言马,言他人而缠绵偎倚之情自见。若稍涉牵裾,鄙矣。
  •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周清真避道君,匿师师榻下,作《少年游》以咏其事。吾极喜其“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情事如见。至“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等语,几于魂播目荡矣。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情景如绘,宜遭道君之怒也。
  •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此亦本色佳制也。本色至此便足,再过一分,便入山谷恶道矣。
  • 清·孙麟趾《词迳》:恐其平直,以曲折出之,谓之婉。如清真“低声问”数句,深得婉字之妙。
  • 清·谭献《词辨》卷一:丽极而清,清极而婉,然不可忽过“马滑霜浓”四字。
  •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四:秀艳。情急而语甚婉约,妙绝古今。
  • 清·陈廷焯《词则·闲情集》卷一:日向谁行宿,曰城上三更,曰马滑霜浓曰不如休去,曰少人行,颠倒重复,层折入妙。
  •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调凡四首,乃感旧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别后,以此首最为擅胜。上阕橙香笙语,乃追写相见情事。下阕代纪留宾之言,情深而语俊,宜其别后回思,丁宁片语,为之咏叹长言也。
  •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寥寥五十一字中,不但写故事,使当时情景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如见词中人,能闻词中人语,此境界非一般写景抒情所能创造。此词本只写情人晚会,与政治无关,但南宋末年文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编造本事,全是胡言。张端义行为不“端”,出言不“义”。

猜你喜欢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洞仙歌·荷花

宋代 • 刘光祖

晚风收暑,小池塘荷静。独倚胡床酒初醒。起徘徊、时有香气吹来,云藻乱、叶底游鱼动影。

空擎承露盖,不见冰容,惆怅明妆晓鸾镜。后夜月凉时,月淡花低,幽梦觉、欲凭谁省。也应记、临流凭阑干,便遥想,江南红酣千顷。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

唐代 • 李白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

鲁人重织作,机抒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

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问大钧赋

唐代 • 刘禹锡

始,馀失台郎为刺史,又贬州司马,俟罪朗州,三见闰月。人咸曰:数之极,理当迁焉。因作《谪九年赋》以自广。是岁腊月,诏追。明年,自阙下重领连山郡印缓。人咸曰:美恶周必复。第行无恤,岁杪其复乎?居五年,不得调。岁二月,有事于社。前一日致斋,孤居虑静,滞念数起,伊人理之不可以晓也,将质诸神乎!谨贡诚驰精;敢问大钧。其夕有遇,寤而次第其辞以为赋。

圆方相函兮,浩其无垠。窅冥翁辟兮,走三辰以腾振。孰主张是兮,有工其神。迎随不见兮,强名之曰大钧。欹以临下兮,巍乎雄尊。天为独阳,高不可问。工居其中,与人差近。身执其权,心平其运。循名想像,或可以讯。曰:“嘻!蒙之未生,其犹泥耳。落乎埏植,惟钧所指。忽然为人,为幸大矣。工赋其形,七情与俱。啬智不受,畀之以愚。坦坦之衢,万人所趋。蒙一布武,化为畏途。人或誉之,百说徒虚;人或排之,半言有馀。物壮则老,乃惟其常;否终则倾,亦不可长。老先期而骤至兮,否逾数而叵量。虽一夫之不获兮,亦大化之攸病。谨荐诚上问兮,俛伏以听。”

是夕寝熟,梦游乎无何有之乡。抗陛级乎重霄兮,异人间之景光。中有威神,巾金甲而炜煌。命之使前兮,其音琅琅。曰:“吾大化之一工也。居上临下,廉其不平。汝今有辞,吾一以听。播形肖貌,生类积亿。橐龠圈匡,镕炼消息。我之司智,初不尔啬。不守以愚,覆为汝贼。既赋汝形,辅之聪明。盍求世师,资适攸宜?胡然抗志,遐想前烈?倚梯青冥,举足斯跌。韬尔智斧,无为自伐。凿窍太繁,天和乃泄。利径前诱,多逢覆辙。名肠内煎,外火非热。今哀汝穷,将厚汝愚。剔去刚健,纳之柔濡。塞前窍之伤痍兮,招太和而与居。贳以待人兮,急以自拘。道存壶奥,无示四隅。轧物之势不作兮,见伤之机自无。汝不善用,吾焉啬乎?且夫贞而腾气者膴膴,健而垂精者昊昊。我居其中,犹轮是蹈。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裸鳞蜚走,灌莽苞皂。乃牙乃甲,乃血乃剖。阳荣阴悴,生濡死槁。各乘气化,不以意造。赋大运兮无有淑恶,彼多方兮自生丑好。尔奚不德馀以骤壮,姑尤我以速老耶?观汝百为,又或不然。赤子哇哇,忽其能言。亦既名物,几时蹁跹。春耕其丘,投种之日,释耒而叹,何时实栗?望所未至,谓馀舒舒。欲其久留,谓我瞥如。我一子二,谁之曲与?彼蒹葭之苍苍兮,霜霰苦而中坚。松竹之皲皴索箨兮,不若榯笋之可怜。纳材苇而构明堂兮,固容消而力完。扬且之皙兮,不可以常然,当锡尔以老成。苍眉皓髯,山立时行。去敌气与矜色兮,噤危言以端诚。俾人望之,侮黯不生。尔之所得,孰与壮多?不善处老,问馀而何?”

授教而回,蘧蘧形开。向之威神,孰为来哉?乃遽衣促盥,端虑涤想。委佩低管簪,持簿叩颡而言曰:“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始厚以愚,终期以寿。忘上问之罪,灌已然之咎。心增故术,腹饱新授。驰神清元,拜手稽首。”

周邦彦
简介描述: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或1058年-1123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在外漂流,历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职。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开封,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在南京应天府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