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发老人,船行到哪里家就移到哪里,江边到处刮着风。
老人刚刚钓上来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连忙在荻花丛中吹火准备煮鱼。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渡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第一句连用两个“白头”,不仅使描写的形象具有鲜明的色彩,而且将波“头”即淮水翻起的浪花与渔翁白发这两种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十分巧妙。渔翁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因而是“家逐船移”,随风飘泊不定。到了黄昏,便将船就近停泊在水滨。郑谷在诗中喜用叠字,这与其长期生活于南方,受当时南方俗体诗的影响有关。这种叠字句式的运用,不仅使其诗歌产生一种音乐的流转之美,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具有南方民歌的某种特色。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如果说,上两句摄取的是远景,这两句则取的是近景,上两句是泛写,这两句则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来特写。傍晚时分,渔人辛勤劳作了一天,准备休息了,渔船停靠在岸边,开始做晚饭。那么,下饭菜在何处,渔家自然是靠水吃水。那刚刚钓到的一尺长的鲈鱼,还活蹦乱跳,味道绝对鲜美,儿孙们忙忙碌碌,正在将荻花堆拢在一起吹火,准备举火造饭。可以想见,此时,也正是渔翁最惬意的时候。或许他正悠然依靠着船篷,眼看着儿孙们在岸上忙碌、嬉戏,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诗人虽然是写“淮上渔者”,却并不去具体描写他们的日常打鱼生活,而是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场面及时加以刻画,从而将渔家的野趣、渔家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谷的七绝,多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绝少用典,亦无生字僻词,最能反映出其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如同诗中所描写的对象,这首诗的语言也十分质朴自然,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诗风显得清新活泼,明白畅晓。北宋祖无择《郑都官墓表》云:“《云台编》与外集,凡四百篇,至今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间教授儿童,咸以公诗,与六甲相先后。盖取诸辞章清婉明白,不狎不野故然。”从此诗看,的确如此,有自己的精神面目,异于晚唐诸家而自领一队。纪昀称其“固亦足为晚唐之巨擘矣",并非虚誉。
这首诗当是郑谷于大顺景福(890年—893年)间游江南往返途中所作。
手种黄甘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