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渔者

唐代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白话译文

江中白浪上有一位白发老人,船行到哪里家就移到哪里,江边到处刮着风。

老人刚刚钓上来一条一尺长的鲈鱼,儿孙们连忙在荻花丛中吹火准备煮鱼。

词句注释

  1. 白头波:江上的白浪。
  2. 白头翁:鸟类的一种,这里指白头发的老渔翁。
  3. 逐:跟随,随着。
  4. 浦:水边,岸边。
  5. 吹火:生火。
  6. 荻(dí):生在水边的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花呈紫色。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淮河渔民生活的七绝诗歌,短短七言二十八个字便展示了一幅垂钓风情画,表现了渔者生活的乐趣。

“白头渡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第一句连用两个“白头”,不仅使描写的形象具有鲜明的色彩,而且将波“头”即淮水翻起的浪花与渔翁白发这两种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想象十分巧妙。渔翁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因而是“家逐船移”,随风飘泊不定。到了黄昏,便将船就近停泊在水滨。郑谷在诗中喜用叠字,这与其长期生活于南方,受当时南方俗体诗的影响有关。这种叠字句式的运用,不仅使其诗歌产生一种音乐的流转之美,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具有南方民歌的某种特色。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如果说,上两句摄取的是远景,这两句则取的是近景,上两句是泛写,这两句则是抓住一个典型的生活场景来特写。傍晚时分,渔人辛勤劳作了一天,准备休息了,渔船停靠在岸边,开始做晚饭。那么,下饭菜在何处,渔家自然是靠水吃水。那刚刚钓到的一尺长的鲈鱼,还活蹦乱跳,味道绝对鲜美,儿孙们忙忙碌碌,正在将荻花堆拢在一起吹火,准备举火造饭。可以想见,此时,也正是渔翁最惬意的时候。或许他正悠然依靠着船篷,眼看着儿孙们在岸上忙碌、嬉戏,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诗人虽然是写“淮上渔者”,却并不去具体描写他们的日常打鱼生活,而是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场面及时加以刻画,从而将渔家的野趣、渔家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郑谷的七绝,多用白描手法,清新自然,绝少用典,亦无生字僻词,最能反映出其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如同诗中所描写的对象,这首诗的语言也十分质朴自然,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诗风显得清新活泼,明白畅晓。北宋祖无择《郑都官墓表》云:“《云台编》与外集,凡四百篇,至今行焉。士大夫家暨委巷间教授儿童,咸以公诗,与六甲相先后。盖取诸辞章清婉明白,不狎不野故然。”从此诗看,的确如此,有自己的精神面目,异于晚唐诸家而自领一队。纪昀称其“固亦足为晚唐之巨擘矣",并非虚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郑谷于大顺景福(890年—893年)间游江南往返途中所作。

名家点评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农圃家风,渔樵乐事,唐人绝句模写精矣。余摘十首题壁间,每菜羹豆饭饱后,啜苦茗一杯,偃卧松窗竹榻间,令儿童吟诵数过,自谓胜如吹竹弹丝。今记于此……郑谷云:“白头波上白头翁……”

猜你喜欢

杨布打狗

先秦 • 列子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见村楼记

明代 • 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曰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耆,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不能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早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获麟解

唐代 • 韩愈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非有先生论

明代 • 李贽

遇得其人,则一言以兴;遇不得其人,则一言遂死。千载遇少而不遇多,此志士所以在山,仁人所以尽养寿命也。唯其不忍为,是以莫肯为,歌咏弹琴,乐而忘死,宜矣。然则东方生盖亦幸而遭遇汉武者也。人谓大隐居市朝,以东方生为朝隐。噫!使非武帝爱才知朔如此,敢一日而居市朝之间哉?最先避世而歌德衰者朔也。

郑谷
简介描述: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世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中国唐代诗人。

郑谷幼时随父居长安,以聪颖而闻知。后及冠时,应进士举,屡次落第。广明元年(880年),郑谷避黄巢兵乱入蜀,羁游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年),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授京兆鄠县尉。次年,兼摄府署,迁右拾遗,擢补阙。乾宁三年(895年),昭宗幸华州,谷奔行在。次年,拜都官郎中。后自编歌诗3卷,以寓居云台道舍。天复二年(902年),随驾凤翔。后归隐于宜春仰山书堂。

郑谷以诗受知于马戴、李频、薛能诸诗人。又与许棠、张乔、温宪等人唱酬,齐名当时,号“咸通十哲”。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时有警句。著有《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等。

郑谷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