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公子牧仲书

明代侯方域

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白话译文

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像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

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像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像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像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像,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至于别人所讲的能像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像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像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像他一样。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

词句注释

  1. 叨受:自谦之词,犹承受。
  2. 深知:十分了解。
  3. 尝:曾经。
  4. 交质:互相询问。
  5. 薨: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等的死。
  6. 资贻:遗留。

作品赏析

此文首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高度赞誉;接着指出友人面临的外部期望与自身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即友人被期望如其父般结交贵人,但作者认为这既不符合其父生前的行事风格,也不符合对方当前的身体状况与经济条件;随后进一步剖析了“像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这一观念的片面性,强调个人价值不应被家族地位所束缚,而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与修养来实现。最后,作者提出具体建议,鼓励友人珍惜身体,专注于读书治学,以内在修养与学识来成就真正的自我,而非仅仅追求外在虚名。整篇文章深入浅出,运用对比、反问、举例等多种修辞手法,既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展现出其对为人处世的独到见解。

猜你喜欢

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代 • 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石州慢·薄雨收寒

宋代 •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送王司直

唐代 • 皇甫冉

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

雨后丹凤门登眺

金朝 • 元好问

绛阙遥天霁景开,金明高树晚风回。

长虹下饮海欲竭,老雁叫群秋更哀。

劫火有时归变灭,神嵩何计得飞来。

穷途自觉无多泪,莫傍残阳望吹台。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唐代 •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侯方域
简介描述:

侯方域(1618年-1654年1月20日),字朝宗,早年号杂庸子,河南商丘人。中国清代文学家、诗文作家。

侯方域生性颖异,读书尝兼数人。年少时随父移居京师,游于倪元璐之门。崇祯五年(1632年),回乡应童子试,县、府、道皆第一。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南雍,应江南乡试,举第三,以策语触讳黜。居乡期间,曾与同道徐作霖、吴伯裔等人结“雪苑社”以研习诗文。又与东南陈子龙、夏允彝等名士交游,积极参与复社社事活动。顺治八年(1651年),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后归乡隐居,取室名为“壮悔堂”,寓壮年而悔之意。顺治十一年十二月(1654年1月),侯方域因病去世,享年三十七岁。

侯方域擅散文,在文论方面自成一家之言,提倡为文要学韩愈、欧阳修。认为作古文必由唐宋八家、《史记》《汉书》方可入古人境界。其著有《任源邃传》《徐作霖张渭传》等。现存文100余篇,涉序、书、奏议、传、记、论、策、墓志铭等多种文类,内容富赡。侯方域亦能诗,现存诗近400首,以甲申国变分前后两期,前期多感慨时事、忧民悯乱之作,如《禁旅十首》《闻乱八首》等,诗风雄浑慷慨,不乏苍凉之音;后期多书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如《过江秋咏八首》《春兴八首》等,诗风渐转深沉,或沉郁顿挫,或雄浑悲壮,老杜气象尽显。著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补遗》1卷。

侯方域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