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悢而怀悲。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罇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历七邑而观览兮,遭巩县之多艰。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既免脱于峻崄兮,历荥阳而过卷。食原武以息足,宿阳武之桑间。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小人性之怀土兮,自书传而有焉。
遂进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边。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乱之无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怅容与而久驻兮,忘日夕而将昏。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惕觉寤而顾问兮,想子路之威神。卫人嘉其勇义兮,讫于今而称云。蘧氏在城之东南兮,民亦尚其丘坟。唯令德为不朽兮,身既没而名存。惟经典之所美兮,贵道德与仁贤。吴札称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征。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迟而不兴。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尽忠恕而与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诚通于明神。庶灵祇之鉴照兮,贞良而辅信。
乱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修短之运,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凶兮。敬慎无怠,思嗛约兮。清静少欲,师公绰兮。
永初七年,我的儿子调往陈留,我于是随其离京东行。时值初春美好季节,逛择良辰吉日动身出发。乘车走了一天,晚上到偃师住下。离别故土迁往新地,心里总有些凄苦惆怅。天亮我还未能入睡,心中留恋而不忍远离。酌酒衔杯,欲抛弃思乡之念;怆然长叹,尽抑制怀旧之情。本来我就觉得不应该如此悲伤。当今已不是构木为巢、敲蚌而食的上古时代,怎能不施展才力,追随朝廷效力呢?况且与大家一道加入官宦行列,任凭天意安排也是个归宿。沿着宽阔通畅的大道前进,那种狭窄邪僻的小路谁肯遵行呢?
于是就欣然赶路前往,凭借目光观览神游。我们历经七县,一路上观赏浏览。到达巩县时,遇到一些艰难。远望黄河、洛水交相奔流,近看成皋的旋门巍然屹立。越过峻峭高险之地,经荥阳,过武卷,到原武用餐休息,抵阳武宿于桑林。又过封丘踏上前进的行路,怀念离去的京城而暗暗叹息。离人怀念故土啊,早在经传中就有记载。
沿着大路又走了不多时,便到平丘县北境。进入匡邑旧址,追忆久远之事。想起当年孔子在此受过困苦,那是衰败动乱的年代,世无政德,连圣人也遭到困厄威胁。怅惘迟疑停留许久,忘记天色已近黄昏。到达长垣县境,察看田野里的农民;目睹蒲城废墟,荆棘丛生,草木间杂。蓦然醒悟,环顾讯问,想到子路的威严神勇。卫国人夸奖他勇武仗义,至今仍被称颂。蘧瑗葬在城的东南,人们还在崇尚、瞻仰他的坟墓。人虽故去,美德不朽,英名长存。经典中所赞美的,是那可贵的道德仁贤。吴季札曾说,卫国多君子最后必有祸患,他的预言是可信的,已得到了验证。后来卫国遭到祸患,逐渐衰落,再没有强盛起来。我深知命运由天支配,但勉力而行也能够接近圣贤。仰慕圣人高德,步前贤后尘,对己真诚尽责,对人宽容相待。喜好公正刚直不违背祖德,凭借真诚可以感动神灵。希望神灵明察,保佑忠贞信义之人。
总而言之,君子之思必成文章,何不各言其志仰慕古人?先父行止曾有赋作,我虽不才但岂敢不效法?贵贱贫富不可预料,修身守道以待时运。不论愚笨和聪明如何,命运对谁都一样。任凭命运安排,不管是吉还是凶。恭谨无怠,谦虚节俭,清心寡欲,学习古人孟公绰吧
此赋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言简意深;所见所思虽然错综复杂,但层次清晰,全篇结构共分四段。
首段以作者随子至官离京东行提起全篇,然后写一天旅途,从洛阳出发到偃师住下。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虽为初春大好时光,一路风景迷人,但作者无意赏春,而是不忍离别故土,强烈的思乡感情使她凄苦怅惘。接下笔墨一转,作者自感唯有随子至官效力朝廷、听天由命才是应得的归宿。于是解脱了愁苦,沿着宽阔通畅的大道前进便是欣然之事了。
第二段写历经七县,一路艰辛,先是望河洛,再是看旋门,接着是越峻峻,之后是宿桑林……由于离别京师越来越远,不免仍有怀念故土之情。
第三段写作者到达陈留郡,于匡邑旧城追忆孔子当年受到困厄,于蒲城废墟想到子路勇武仗义被后人夸奖称颂,还想郅蘧瑗、吴札,人虽谢世,但美德不朽,英名长存。进而作者自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勉励自己慕圣人高德,步前贤后尘,尽忠恕之道。作者所追求的是公正刚直、忠贞信义,自信会得到神灵明察保佑的。这段是全赋的重点章节,是落笔的着力点。
末段是全篇的概括总结。作者指出自己借赋言志,仿效古人。因先父曾有《北征赋》,所以自己追循作此赋。最后强调她要修身守道,恭谨无怠,清心寡欲,学习古人的美德。至此文章所表达的意向,已昭然若揭。
综观全赋,通篇贯穿“东征”二字,作者笔墨泼于离京东行途中所见所感,以纪行言志,以言志抒情,在吊古思今中寄托情思、开怀畅议、表达政见,因立意在于效法前贤,学习圣哲,尽忠恕之道,故极力追崇孔子、子路、蘧瑗、吴札、公绰等人之美德,与班彪的《北征赋》在结构和情调上颇为相似。在写法上,此赋采取记叙、议论、抒情相间的方式,记叙条理清晰,议论委婉含蓄,抒情回环细腻。
此赋作于永元七年(公元113年)。一说此赋是作者随儿子曹成到长垣就职时为途中的见闻与感受而仿照其父班彪创作的《北征赋》而创作的,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金璐璐则认为此赋是作者为告诫儿子曹成做官应具的品德和应做的事情而创作的。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欹枕覆鸳衾。隔帘莺百啭,感君心。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归禽响暝,隔断南枝径。不管垂杨珠泪进,滴碎荷声千顷。
随波赚杀鱼儿,浮萍乍满清池。谁信碧云深处,夕阳仍在天涯?
桧有再生之瑞,天符圣运之兴。挺松身而鳞皴迥出,布柏业而杳蔼相承。随道既穷,则没身于乱土;唐朝将建,故发德于休征。原夫日将兴而幽暗皆明,君应期而纤微必表。生于枯朽,证受命于败德之时;长则繁华,示宝祚于延庆之兆。想夫拔陈根而已茂,耸修干以方妍。凌朝而还宜宿露,向晚而尢称新烟。以状而方,生荑之枯杨若此;以理而喻,易叶之僵柳昭然。效殊祥以示后,愿众瑞而居先。嘉其擢本旁荣,抽条迥秀。历朱夏而弥盛,冒霜雪而不朽。应昌业于龙潜之际,岂曰无心;彰圣德于虎视之前,孰云虚受。徒观夫载光紫府,效祉皇家。竦亭亭之柯叶,擢郁郁之辉华。可以播之于万古,可以流之于四遐。是知历数归唐,祯祥启圣。何厚地之朽木,报上天之明命。残阳未落,宫庭之林薮忽生;明月初悬,玉砌之桂华复盛。矧夫贞节独异,高标自持。散芳气而微风乍动,入重阴而宿鸟犹疑。盖天所赞也,亦神以化之。客有生遇明时,身蒙至德。穷胜负于关兆,慕休祥于邦国。敢献赋以扬荣,遂布之于翰墨。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缘絙,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