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宋代周密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⑿,低送数声春怨。

白话译文

古松积雪飘来寒意,岭头冬云吹成冰冻,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华市朝变作凄凉废苑,竟如此轻易!可叹梅花与入一样所存无几,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

心情是一样的凄凉黯淡!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满目是荒芜的草木与茫茫暮霭。我面对衰草斜阳默默无语,黯然魂消,泪流满面。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词句注释

  1. 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门外建聚景园,奉高宗游幸,其后遂为累朝临幸之所。至理宗以后,日渐荒废。
  2. 岭:即葛岭,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传葛洪炼丹于此。
  3. 椒:梅花含苞未放时,其状如椒也。
  4. 衬舞台,浣妆池:应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浣(huàn):洗。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是指朝代、世事。
  5. 岁华:既指岁月,也指年华。晚:终,将尽。
  6. 凄黯:凄凉暗淡。
  7. 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
  8. 惯识:识惯。
  9. 翠屏金辇(niǎn):翠屏,碧玉屏风,代指宫苑旧日豪华的设施。辇,人推挽的车。金辇:贵族的车驾。
  10. 废绿:荒芜的园林。
  11. 销魂:非常感伤。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12. 西泠残笛:西泠(líng),即西泠桥,在杭州西湖孤山下,为后湖与里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残笛:断断续续的笛音。

作品赏析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起笔一组工巧而自然的对句,点出天气,勾画梅亭的寒景,已透出凄怨之音。一个“飘”字,一个“吹”字,并见出体物之细、炼字之精。紧接着,“红破数椒春浅”一句揭示所咏之物。在料峭的寒风中,含苞如椒的梅花又绽出了几点红色。“红破”带出饱满的生机。梅花预报了春的到来。自然之春方始来临,而人事之春却早已消歇了。这是运用反衬手法,被衬托者便是下面“衬舞台荒,浣妆池冷”的残败景象。衬舞台、浣妆池疑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尚可令人想见当日歌舞管弦之繁,红拥翠簇之盛。奈何“市朝轻换”,良辰难再,如今这里只剩下荒凉的舞台,冷寂的妆池了。唯有那红梅依旧花开花落,念及于此,作者怎能不感到“凄凉”呢?句中“荒”、“冷”诸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之变。“轻换”是用淡笔写浓情,加重了哀痛,又有世情遽变,恍若梦幻的感觉。三句中,前两句开,后一句合。“叹花”两句折回雪香亭梅。词人为家国之恨忧思郁结,愁损年华;那红梅有知,似也同其哀感。这里,物我交映,彼此相怜,把伤国自伤,寂落无依的情感深沉地吐露出来。梅花初放,而诗人却想到了它的凋谢,则亡国之人的心绪可知,悼伤故国之意如见了。

“共凄黯”三句近承上文之“凋谢”,远接篇首之“飘寒”、“吹冻”,是词论家所谓岭断云连的“提空之笔”。上片题面已足,此处又反复申说,以尽其意。“问东风”,是满腔悲愤无可告语之状,益见悲凉。“几番吹梦”,言恋恋于前朝,其情不能自己,至于梦魂牵绕;一梦觉来,更是凄伤惆怅无限。“应惯识”者,当就老梅而言,谓今日之梅“应惯识”当年之“翠屏金辇”之盛时车骑。屏、辇意从前文“衬舞台”、“浣妆池”出,反透“市朝轻换”之意。“惯识”,有殷勤问故朝的深情;“应”,推度之辞,含心事茫茫、然疑不定之神态。下面两句倒装。“但”字一转,然后落下,作一波峭。“废绿平烟空远”,指眼前之景物。曰“废”、曰“空”,语气衰颓。曰“平”、曰“远”,则置身亭上,居高远眺之状。六字中一字一层,情景兼胜。回应上文,反剔出江山兴废之恨。寄慨苍茫,令人生无穷的哀叹。接下,“无语”二句,花与人共写。昔日宫苑的官梅,如今自开自落在荒寒的废圃。衰草、斜阳,状其景;销魂、泪满,言其情。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一机杼。结拍两句,以《落梅花》之西泠残笛,重加渲染。面对废绿、荒烟、斜阳、衰草、残笛,词人们唯有满腔的亡国之痛,唯有沉默无语黯然销魂,唯有欷欺大恸热泪纵横!国亡园荒梅落人老,至此,吊故国、吊梅花和吊自己已浑然不可分辨。

创作背景

首词据吴则虞考证,大约写于1286年(元世祖二十三年),离南宋灭亡有十余年了。词人游观了杭州南宋旧宫苑,见梅伤情,写下了这首名是吊梅吊亭,其实是吊人吊国的哀伤之词。

名家点评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公谨《献仙音·吊雪香亭梅》云:‘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消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即杜诗‘回首可怜歌舞地’之意,以词发之,更觉凄婉”。
  • 王易《词曲史》:“(草窗)入元以来,尤多亡国之音。如《一萼红》之登蓬莱阁,《玉漏迟》之题梦窗词集,《法曲献仙音》之吊雪香亭梅等,皆时时流露。大抵与梦窗词同一机杼,但局度稍逊耳,要是宋末巨子。”
  • 吴梅《词学通论》:“即杜诗‘回首可怜歌舞地’之意,以词发之,更觉凄婉。”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起笔写梅亭寒景,便带凄音,由荒亭说到朝市,由朝市说到看花之人,如峡猿之次第三声。后阕言‘翠屏金辇’,何等繁华,而贞元朝士无多,唯历劫寒梅,犹亲见当年之盛,与汉苑铜仙、隋堤杨柳,同恋前朝。结句‘西泠残笛’,寓余感于无穷矣。”

猜你喜欢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代 • 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法惠寺横翠阁

宋代 • 苏轼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

吴山多故态,转侧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嵋。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倾杯·水乡天气

宋代 • 柳永

水乡天气,洒蒹葭、露结寒生早。客馆更堪秋杪。空阶下、木叶飘零,飒飒声乾,狂风乱扫。当无绪、人静酒初醒,天外征鸿,知送谁家归信,穿云悲叫。

蛩响幽窗,鼠窥寒砚,一点银釭闲照。梦枕频惊,愁衾半拥,万里归心悄悄。往事追思多少。赢得空使方寸挠。断不成眠,此夜厌厌,就中难晓。

马嵬驿

唐代 • 温庭筠

穆满曾为物外游,六龙经此暂淹留。

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

香辇却归长乐殿,晓钟还下景阳楼。

甘泉不复重相见,谁道文成是故侯。

梦江南·红茉莉

清代 • 屈大均

红茉莉,穿作一花梳。金缕抽残蝴蝶茧,钗头立冬凤凰雏。肯忆故人姝。

周密
简介描述:

周密(1232年-1298年或1308年),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济南。宋末元初词人、文学家、书画鉴赏家。

周密出身于五世官宦家庭,从嘉熙四年(1249年)至宝祐四年(1256年)一直随父游历四地。其父周晋逝世后以门荫入仕。景定四年(1263年)因督买公田一事得罪权相贾似道而辞官。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年—1274年),先后出任两浙运司掾属、丰储仓检查。期间他广泛交游,参加吟诗结社活动。宋末任义乌令(今属浙江)。南宋覆灭后,周密入元不仕,专心著述。元大德二年(1298年)逝世,享年六十七岁。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二窗”。亦能诗,擅书画。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笺》,收录词家一百多人;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