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喻

清代钱大昕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白话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因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某人因为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词句注释

  1. 黑子:黑痣。
  2. 乌在:何在。
  3. 假:借。
  4. 于:比。
  5. 于:向,对。
  6. 以:用。
  7. 咎:责备。
  8. 客:某人。
  9. 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任:信任。
  10. 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这(镜子)让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
  11. 为:呢
  12. 鲜当意也:很少有中意的。
  13. 泰然谓美莫己若:(他看不到自己脸上有黑痣)竟安然自得地认为世上没有比自己漂亮的人。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像自己(漂亮)的。
  14. 匿笑:暗地里笑。匿:暗暗地。

作品赏析

镜喻》是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所作的文言寓言,收录于《潜研堂文集》。钱大昕为江苏嘉定人,治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兼通经史、天文历算与音韵,其散文常寓处世哲理于考据思辨中。

该文以镜为喻展开论述:眼睛虽能观物,却无法自视面容,需借助镜子弥补局限;有人盲目自信,拒用镜子而不知己面有瑕,终成笑柄。文章借日常现象阐发“人贵自知”之理,强调正视自身缺陷须借助外物参照,并讽喻固执己见者的虚妄。全文结构简洁,类比生动,通过生活化场景揭示治学与修身的普遍启示。

猜你喜欢

茶瓶儿·去年相逢深院宇

宋代 • 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陆浑山庄

唐代 • 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六国论

明代 •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右溪记

唐代 •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清江引·相思

元代 •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钱大昕
简介描述: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望仙桥河东宅(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向乾隆帝献赋被提督学政庄有恭选为一等。后在召试中被评为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经御试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期间还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归里,从此引疾不仕。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余人。嘉庆九年(1804年),于苏州紫阳书院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其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