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喻

清代钱大昕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镜之贵不如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镜何负于目哉!

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也,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白话译文

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痣,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 眼睛可以看见(其他)物体,却看不见自己的脸,于是用镜子来看(自己的脸)。镜子的宝贵不如眼睛,但镜子不需要借助于眼睛,而眼睛却要借助于镜子。然而世人不曾因镜子帮助了眼睛就责怪眼睛失去了明察。镜子有什么对不住眼睛的地方呢!

某人因为信任眼睛而讨厌镜子,说:“这(镜子)使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时间长了,他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自己更漂亮。周边的人都偷偷地笑(他),他却一直不能醒悟,可悲呀!

词句注释

  1. 黑子:黑痣。
  2. 乌在:何在。
  3. 假:借。
  4. 于:比。
  5. 于:向,对。
  6. 以:用。
  7. 咎:责备。
  8. 客:某人。
  9. 任目:信任自己的眼睛。任:信任。
  10. 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这(镜子)让我好难受,我自有眼睛,何必要用镜子呢?
  11. 为:呢
  12. 鲜当意也:很少有中意的。
  13. 泰然谓美莫己若:(他看不到自己脸上有黑痣)竟安然自得地认为世上没有比自己漂亮的人。 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像自己(漂亮)的。
  14. 匿笑:暗地里笑。匿:暗暗地。

作品赏析

镜喻》是清代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所作的文言寓言,收录于《潜研堂文集》。钱大昕为江苏嘉定人,治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兼通经史、天文历算与音韵,其散文常寓处世哲理于考据思辨中。

该文以镜为喻展开论述:眼睛虽能观物,却无法自视面容,需借助镜子弥补局限;有人盲目自信,拒用镜子而不知己面有瑕,终成笑柄。文章借日常现象阐发“人贵自知”之理,强调正视自身缺陷须借助外物参照,并讽喻固执己见者的虚妄。全文结构简洁,类比生动,通过生活化场景揭示治学与修身的普遍启示。

猜你喜欢

净因院画记

宋代 • 苏轼

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臻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故余并为记之。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柳枝·江南岸

宋代 • 朱敦儒

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

木兰花慢·混一后赋

元代 • 刘秉忠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荒村

明代 •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五代 •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钱大昕
简介描述:

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晓征,又字及之,号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苏太仓州嘉定县望仙桥河东宅(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乾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

钱大昕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乾隆十六年(1751年),因向乾隆帝献赋被提督学政庄有恭选为一等。后在召试中被评为一等,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中进士,经御试后改翰林院庶吉士。其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右春坊右赞善、武英殿纂修官、功臣馆纂修官、詹事府少詹事,提督广东学政。期间还出任过会试同考官及山东、湖南、浙江、河南等地乡试考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归里,从此引疾不仕。归田三十年,潜心著述课徒,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出其门下之士多至二千余人。嘉庆九年(1804年),于苏州紫阳书院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钱大昕是18世纪中国渊博和专精的学术大师,其学以“实事求是”为宗旨,其治学范围广博精深,在史学、经学、小学、算学、校勘学及金石学等学术领域,均有建树和创见。有《十驾斋养新录》,后世以之与顾炎武《日知录》并称。一生著述甚富,后世辑为《潜研堂丛书》刊行。

钱大昕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