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玉堂作

宋代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白话译文

宫禁之门深深地锁着寂静无哗,拜相令在两页麻纸上淋漓挥洒。

红巾卫士唱彻了五更天还没亮,晓月如水浸泡着阶上的紫薇花。

词句注释

  1. 直:同“值”,当值。玉堂:指翰林院
  2. 禁门:宫门。
  3. 淋漓:酣畅的样子。两相:即两位宰相,指左丞相与右丞相。麻:唐宋时任命大臣用白麻纸颁诏,此处代指诏书。
  4. 唱:古时皇宫里有人专司唱晓。
  5. 墀(chí):台阶;也指地面。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作品赏析

前二句“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写作者夜深更阑时独自一人在翰林院为皇帝起草拜相令的情景。“深”字强调了皇宫内深邃莫测。“寂无哗”渲染了宫中肃静的氛围,以突出作者在翰林院值班之庄重。禁门虽有重兵把守,但还要层层加锁,更显得墙高院深,宫门如海。这里当然特别寂静而无任何暄哗之声了。但是,首句还有更深的含义。一道官门,将人间分成泾渭分明、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一边是至圣至明的天子龙庭,一边是芸芸众生的凡土俗界。而作者自己,正处在宫门之内,距他不远的殿里,就是皇帝,这使他产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自豪感。“浓墨淋漓两相麻”承上而出。他正在起草任命左右宰相的命令。此句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浓墨淋漓,是作家和画家创作思维高度兴奋时特有的表现。这时灵思如泉,一任饱蘸浓墨的笔在纸上挥洒。作者因大权在握,连最高行政官员宰相的任命书都要从自己笔下写出,所以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他不择词语,却妙语连珠,顷刻间一张张麻纸便被写满。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埠月浸紧薇花”。正在他为完成杰作而心满意足时,窗外传来宫中卫士高声报道已经五更的声音。他倾听着声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后,伸了伸疲乏的腰肢,踱出门外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只见月光如水,浸渍着满阶婆娑的紫薇花影。卫士报晓的唱声,仰乎雷声,把作者从重权在握的陶醉感中震醒,转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思索自己的荣耀从何而来。月光与紫薇花构成一组有深层含义的意象。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所以,紫薇花成了他本人的化身,而那君临天下的明月,恰恰是皇帝的象征。用一“浸”字将两者沟通,不仅点出自己的一切全承皇恩而有,而且暗示了自己与皇上已溶为一体,难解难分,名符其实的是皇上的代言人。从而与诗的前两句相互呼应,将他那种青云得志,踌躇四顾的心理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写了在翰林院值夜班的全过程,显得从容不迫,纡徐舒缓,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雍容闲雅的意度、游刃有余的才华、洋洋自得的心情,所有这些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与叙述中,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创作背景

《直玉堂作》一作《六月十六日宣锁》,亦作《宣锁》。当为作者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于某年六月十六日在翰林院值夜班时所作。“宣锁”指在官员为皇帝起草诏书时所采取的隔离保密措施,也指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

名家评价

  • 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首句写宫禁森严,已见自己工作的庄严、神圣,但如此神圣的工作在自己于小却是举重若轻。你看,泼墨如雨地起草完两份拜相诏书,鸡人才唱罢五更,而台墀之上,紫薇花的月影仍在迎风微颤。这是对自己充任的工作的自豪,也是对自己敏捷才情的白许。”

猜你喜欢

天问

先秦 • 屈原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应龙何画?河海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凥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儵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辩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厉,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祐?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最高楼·旧时心事

宋代 • 程垓

旧时心事,说着两眉羞。长记得、凭肩游。缃裙罗袜桃花岸,薄衫轻扇杏花楼。几番行,几番醉,几番留。

也谁料、春风吹已断。又谁料、朝云飞亦散。天易老,恨难酬。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旧情怀,消不尽,几时休。

老人星赋

宋代 • 范仲淹

万寿之灵,三辰之英。其出也,表君之瑞;其大也,助月之明。但仰祥光,莫辨皤然之象;方资睿算,斯垂耄矣之名。

皇家以大洽雍熙,咸臻仁寿;感垂象之丕变,彰御图之可久。爰假号于耆年,实归美于元后,南郊享处,能无鼓缶之歌?银汉经时,谁是游河之友?

观夫落落位正,荧荧影孤。应春秋之候,出丙丁之隅。视合壁之祥兮未异,顾连珠之瑞兮若无。象兹黄发,永我鸿图。想天上之宵征,宁悲钟漏;顾人间之夕景,岂恨桑榆。是何上象着明,昌时合偶。历数自延于人主,名实何惭于国叟。月轮遥睹,安车之意宁无?天驷傍瞻,失马之嗟何有?此盖君着明德,天陈瑞星。会兹鼎盛,荐乃椿龄。增芳华于信史,协休美于祥经。

每睹运行,如纵心于黄道;无差躔次,疑尚齿于青冥。足使历象者考祥,占天者改观。挂碧空而的的,度青宵而烂烂。非时不见,如四皓之避秦;有道必居,若二疏之在汉。大矣哉,名尊五福,位列三光。发天文之炳焕,符帝德之悠长。北阙前瞻,独呈祥于有烂;南山俯映,共献寿于无疆。

士有仰而赋曰:“天之象兮示劝,君之位兮善建。实赞天灵之数,允叶华封之愿。又何必周王之梦九,与嵩岳之呼万者也?”

狱中对月

清代 • 宋琬

疏星耿耿逼人寒,清漏丁丁画角残。

客泪久从悉外尽,月明犹许醉中看。

栖乌绕树冰霜苦,哀雁横天关塞难。

料得故园今夜梦,随风应已到长安。

夷门歌

唐代 • 王维

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

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

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

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

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

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

洪咨夔
简介描述:

洪咨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中国南宋文学家、诗人。

洪咨夔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举进士,授如皋簿。开禧元年(1205年),调饶州教授。嘉定七年(1214年),应博学宏词科,虽未得中,然有司奇其文。遂入淮东崔与之幕府,拜入门下。嘉定十三年(1220年),崔与之荐举其为成都府通判。理宗即位,洪咨夔召为秘书郎。宝庆元年(1225年),迁金部员外郎,转考功员外郎。后因洪咨夔触犯丞相史弥远,遂罢官九年,读书天目山下。绍定四年(1231年),复起元官,仍监祠里居。绍定六年(1233年),始除礼部郎官,又除监察御史。次年,擢殿中侍御史,再擢为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同修国史。是年,因染口疾而上疏乞祠,理宗勉留之。历任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侍读等职。后因病请求归里,遂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不久逝世。

洪咨夔深研经史,驰骛艺文。其长于制诰,典丽该洽,风骨颀秀,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洪咨夔撰有《春秋说》30卷、《两汉诏令》30卷、《两汉诏令擥抄》100卷等。今存《平斋文集》30卷,《平斋词》1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