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玉堂作

宋代洪咨夔

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墀月浸紫薇花。

白话译文

宫禁之门深深地锁着寂静无哗,拜相令在两页麻纸上淋漓挥洒。

红巾卫士唱彻了五更天还没亮,晓月如水浸泡着阶上的紫薇花。

词句注释

  1. 直:同“值”,当值。玉堂:指翰林院
  2. 禁门:宫门。
  3. 淋漓:酣畅的样子。两相:即两位宰相,指左丞相与右丞相。麻:唐宋时任命大臣用白麻纸颁诏,此处代指诏书。
  4. 唱:古时皇宫里有人专司唱晓。
  5. 墀(chí):台阶;也指地面。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作品赏析

前二句“禁门深锁寂无哗,浓墨淋漓两相麻”写作者夜深更阑时独自一人在翰林院为皇帝起草拜相令的情景。“深”字强调了皇宫内深邃莫测。“寂无哗”渲染了宫中肃静的氛围,以突出作者在翰林院值班之庄重。禁门虽有重兵把守,但还要层层加锁,更显得墙高院深,宫门如海。这里当然特别寂静而无任何暄哗之声了。但是,首句还有更深的含义。一道官门,将人间分成泾渭分明、天壤之别的两个世界。一边是至圣至明的天子龙庭,一边是芸芸众生的凡土俗界。而作者自己,正处在宫门之内,距他不远的殿里,就是皇帝,这使他产生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自豪感。“浓墨淋漓两相麻”承上而出。他正在起草任命左右宰相的命令。此句有强烈的情绪色彩。浓墨淋漓,是作家和画家创作思维高度兴奋时特有的表现。这时灵思如泉,一任饱蘸浓墨的笔在纸上挥洒。作者因大权在握,连最高行政官员宰相的任命书都要从自己笔下写出,所以进入极度的亢奋状态。他不择词语,却妙语连珠,顷刻间一张张麻纸便被写满。

“唱彻五更天未晓,一埠月浸紧薇花”。正在他为完成杰作而心满意足时,窗外传来宫中卫士高声报道已经五更的声音。他倾听着声音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然后,伸了伸疲乏的腰肢,踱出门外呼吸那清新的空气。只见月光如水,浸渍着满阶婆娑的紫薇花影。卫士报晓的唱声,仰乎雷声,把作者从重权在握的陶醉感中震醒,转入了另一种精神状态,思索自己的荣耀从何而来。月光与紫薇花构成一组有深层含义的意象。这句暗中用唐时紫薇省的典故,所以,紫薇花成了他本人的化身,而那君临天下的明月,恰恰是皇帝的象征。用一“浸”字将两者沟通,不仅点出自己的一切全承皇恩而有,而且暗示了自己与皇上已溶为一体,难解难分,名符其实的是皇上的代言人。从而与诗的前两句相互呼应,将他那种青云得志,踌躇四顾的心理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写了在翰林院值夜班的全过程,显得从容不迫,纡徐舒缓,充分地表现了诗人雍容闲雅的意度、游刃有余的才华、洋洋自得的心情,所有这些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与叙述中,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来,这是此诗的高明之处。

创作背景

《直玉堂作》一作《六月十六日宣锁》,亦作《宣锁》。当为作者在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于某年六月十六日在翰林院值夜班时所作。“宣锁”指在官员为皇帝起草诏书时所采取的隔离保密措施,也指负责这项工作的官员。

名家评价

  • 南开大学教授乔万民:“首句写宫禁森严,已见自己工作的庄严、神圣,但如此神圣的工作在自己于小却是举重若轻。你看,泼墨如雨地起草完两份拜相诏书,鸡人才唱罢五更,而台墀之上,紫薇花的月影仍在迎风微颤。这是对自己充任的工作的自豪,也是对自己敏捷才情的白许。”

猜你喜欢

宝剑吟

宋代 • 陆游

幽人枕宝剑,殷殷夜有声。

人言剑化龙,直恐兴风霆。

不然愤狂虏,慨然思遐征。

取酒起酹剑,至宝当潜形。

岂无知君者,时来自施行。

一匣有余地,胡为鸣不平。

春雨

唐代 •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贺新郎·往事何堪说

宋代 • 刘学箕

近闻北虏衰乱,诸公未有如上修饬内治以待外攘者。书生感愤不能已,用辛稼轩《金缕词》述怀。此词盖鹭鸶林寄陈同甫者,韵险甚。稼轩自和凡三篇,语意俱到。捧心效颦,辄不自控揆,同志毋以其迂而废其言。

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少日功名频看镜,绿鬓鬅鬙未雪。渐老矣、愁生华发。国耻家仇何年报,痛伤神、遥望关河月。悲愤积,付湘瑟。

人生未可随时别。守忠诚、不替天意,自能符合。误国诸人今何在,回首怨深次骨。叹南北、久成离绝。中夜闻鸡狂起舞,袖青蛇、戛击光磨铁。三太息,眦空裂。

乱花丛里曾携手,穷艳景,迷欢赏。到如今,谁把雕鞍锁定,阻游人来往。好梦随春远,从前事、不堪思想。念香闺正杳,佳欢未偶,难留恋、空惆怅。

永夜婵娟未满,叹玉楼、几时重上。那堪万里,却寻归路,指阳关孤唱。苦恨东流水,桃源路、欲回双桨。仗何人细与、丁宁问呵,我如今怎向?

野人送朱樱

唐代 •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洪咨夔
简介描述:

洪咨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临安府於潜(今浙江临安)人,中国南宋文学家、诗人。

洪咨夔于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举进士,授如皋簿。开禧元年(1205年),调饶州教授。嘉定七年(1214年),应博学宏词科,虽未得中,然有司奇其文。遂入淮东崔与之幕府,拜入门下。嘉定十三年(1220年),崔与之荐举其为成都府通判。理宗即位,洪咨夔召为秘书郎。宝庆元年(1225年),迁金部员外郎,转考功员外郎。后因洪咨夔触犯丞相史弥远,遂罢官九年,读书天目山下。绍定四年(1231年),复起元官,仍监祠里居。绍定六年(1233年),始除礼部郎官,又除监察御史。次年,擢殿中侍御史,再擢为中书舍人,寻兼权吏部侍郎、同修国史。是年,因染口疾而上疏乞祠,理宗勉留之。历任吏部侍郎兼给事中、侍读等职。后因病请求归里,遂任命其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不久逝世。

洪咨夔深研经史,驰骛艺文。其长于制诰,典丽该洽,风骨颀秀,被称为南渡后之大手笔。洪咨夔撰有《春秋说》30卷、《两汉诏令》30卷、《两汉诏令擥抄》100卷等。今存《平斋文集》30卷,《平斋词》1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