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扬州

唐代李绅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白话译文

横渡那烟雾笼罩的宽阔的江湖水面,路过南京已经是落叶珊珊的深秋了。

叫声凄清的塞北大雁飞过楚地湖泽,深深浅浅的红树中间望到了扬州城。

夜晚桥梁上的灯火阑珊接连着银河,城外河水中游船上的桅杆近了斗牛。

今日市场朝廷风俗已不似以往繁华,已不需开口询问当年的迷楼在何处。

词句注释

  1. 扬州:即今江苏省扬州市。
  2. 江横渡阔:表现了江面的阔大。烟波晚:傍晚的烟波。
  3. 嘹唳:雁叫声。塞鸿:从塞北飞来的鸿雁,雁于秋深南飞。楚泽:指扬州北部的里下河湖泽地区,称楚泽是因为此地战国时是楚国大将昭阳的食邑,又称楚水,江苏兴化市的别称。
  4. 水郭:江水绕扬州城而过,所以叫“水郭”。斗牛:星宿名,即斗宿、牛宿,这里泛指天上星斗。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5. 市朝:交易买卖的场所叫市,官府治事的处所叫朝,市朝风俗变指扬州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
  6. 迷楼:隋炀帝下扬州时兴建的宫室。遗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附近。

作品赏析

《宿扬州》是李绅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一。作品以行舟视角展开,描绘扬州深秋江景与城市风貌,通过“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等意象展现漕运枢纽的繁华。尾联借隋炀帝所建迷楼的典故,对比今昔风俗变迁,暗含历史兴替之思。全诗融合天文星象与地理景观,虚实相映,呈现时空交错的意境层次。

金秋时节,长江横卧,渡口宽阔,行船至此闻鸿雁高亢地鸣叫,飞过扬州的上空,停下船来,虽是天晚,但也还能看到“浅深红树”,而这时已是灯火辉煌,星火满天了,动静之中,扬州夜晚浑成阔大的境界、灿烂繁华跃然纸上。时代变迁,风气在改,过去的迷楼已变得平平常常。

唐时扬州是繁荣商城,唐朝的东关街是一条极为繁荣的商业大街,街两旁店鳞次栉比,人流摩肩接踵。中唐扬州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商业都会,完全得益于它居于漕运骨干水系的黄金位置。“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都是从水陆商道交会的景观,来描摹扬州的商业繁华。当时的漕运水系也深入到了都市内部的交易场所,并且留下了后人艳羡的繁荣神话。

猜你喜欢

进白鹿表

明代 • 徐渭

代初进白牝鹿表

臣谨按图牒,再纪道诠,乃知麋鹿之群,别有神仙之品,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自兹以往,其寿无疆。至于链神伏气之征,应德协期之兆,莫能罄述,诚亦希逢。必有明圣之君,躬修玄默之道,保和性命,契合始初,然后斯祥可得而致。恭惟皇上,凝神沕穆,抱性清真,不言而时以行,无为而民自化,德迈羲皇之上,龄齐天地之长。乃致仙麋,遥呈海峤,奇毛洒雪,岛中银浪增辉,妙体搏冰,天上瑶星应瑞,是盖神灵之所召,夫岂虞罗之可羁。且地当宁波定海之间,况时值阳长阴消之候,允著晏清之效,兼昭晋盛之占。顾臣叨握兵符,式遵成筭,蠢兹夷狄,尚尔跳梁,日与褊裨,相为犄角。偶幸捷音之会,嗣登和气之祥。为宜付之史官,以光简册,内诸文囿,俾乐沼台。觅草通灵,益感百神之集,衔芝候辇,长迎万岁之游。

代再进白鹿表

窃惟白鹿之出,端为圣寿之征,已于前次进奏之词,概述上代祯祥之验。然黄帝起而御世,王母乘以献环,不过一至于廷,遂光千古之册。岂有间岁未周,后先迭至,应时而出,牝牡俱纯,或从海岛之崇林,或自神栖之福地,若斯之异,不约而同如今日者哉!兹盖恭遇皇上,徳函三极,道摄万灵。斋戒以事神明,于穆而孚穹昊,眷言洞府,远在齐云,聿新玄帝之瑶宫,甫増壮观,遂现素麋于宝地,黙示长生。雌知守而雄自来,海既输而山亦应,使因缘少有出于人力,则偶合安能如此天然。且两获嘉符,并臣分境,皤然攸伏,银联白马之辉,及此有救,玉映珊瑚之茁。天所申眷,斯意甚明。臣亦再逢,其荣匪细。岂敢顾恤他论,隠匿不闻,是用荐登禁林,并昭上瑞。双行挟辇,峙仙人冰雪之姿,交息凝神,护圣主灵长之体。

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宋代 • 吴文英

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还却笑、萸随节过,桂凋无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篱根秋讯蛩催织。爱玲珑、筛月水屏风,千枝结。

芳井韵,寒泉咽。霜著处,微红湿。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好漉乌巾连夜醉,莫愁金钿无人拾。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

浣溪沙·欲问江梅瘦几分

清代 • 纳兰性德

欲问江梅瘦几分,只看愁损翠罗裙。麝篝衾冷惜余熏。

可耐暮寒长倚竹,便教春好不开门。枇杷花底校书人。

喻巴蜀檄

两汉 • 司马相如

告巴蜀太守:

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砌花含露两三枝。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

香烬暗消金鸭冷,可堪辜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李绅
简介描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乌程令李晤之子。唐朝时期宰相、诗人。

元和元年(806年),考中进士。后南归润州,被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次年,李锜谋逆,李绅劝阻,遂遭其囚禁,后被释放。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唐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唐敬宗即位后,遭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量移江州长史。大和元年(827年),历任滁州、改寿州刺史。其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宣武节度使等职。会昌二年(842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年后,罢为淮南节度使。后逝世,终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其著有《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铸为格言,传诵不衰。也著有诗集《追昔游诗》3卷,《全唐诗》收其为四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