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亭记

唐代李绅

濠城之西北隅,爽耸四达,纵目周视,回环者可数百里而远。尽彼目力,四封不阅,尝为废墉,无所伫望。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丰约广袤,称其所便,栋士梯陛,依墉以成。崇不危,丽不侈,要以列宾筵,可以施管磬。云山左右,长淮萦带,下绕清濠,旁阚城邑,四封五通,皆可洞然。

太和七年春二月,绅法铧东洛,路出于濠,始登斯亭,周目四瞩。美乎哉:台视和气,夏日居高明,秋以阅农功,冬以观肃成,盖君子布和求瘼之诚志,岂徒纵目于白雪,望云于黄鹤?庾楼夕月,岘首春风,盖一时之胜爽,无四者之眺临。斯亭之佳景,固难俦俪哉!淮柳初变,濠泉始清,山凝远岚,霞散馀绮。顾馀尝为玉堂词臣,笔砚犹在,请书亭表事,刻石记言。癸丑岁建卯月七日,赵郡李绅书。

白话译文

濠城的西北角,地势高耸开阔,四面通达,放眼望去,四周环绕的景色可以远达数百里。极目远眺,四方的边界无法尽收眼底,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城墙,没有什么值得驻足观赏的地方。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在治理郡县的第二年,偶然经过这里,心生喜爱,于是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亭子。亭子的规模适中,宽广与狭窄恰到好处,结构简单而实用,依托城墙而建。亭子虽高却不显危险,虽美却不显奢华,主要用于摆设宾宴,也可以在此演奏乐器。亭子左右是云雾缭绕的山峦,长淮河如带般环绕,下方是清澈的濠水,旁边可以俯瞰城邑,四通八达,景色一览无余。

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春二月,我(李绅)奉命东行洛阳,途经濠城,首次登上这座亭子,环顾四周。真是美不胜收啊!站在亭中,春天可以感受和煦的气息,夏天可以享受高处的清凉,秋天可以观赏丰收的景象,冬天可以领略肃杀的景致。这正体现了君子追求和谐、体察民情的诚意,岂止是为了欣赏白雪、遥望黄鹤云霞?庾楼的月色、岘首的春风,虽然也是一时的美景,却无法与这座亭子四季皆宜的眺望相比。这座亭子的美景,实在是难以匹敌!淮河边的柳树刚刚抽芽,濠水开始变得清澈,远山笼罩着淡淡的雾气,晚霞如绮丽的绸缎般散开。我曾是翰林院的词臣,笔墨纸砚仍在,于是应邀写下这篇亭记,刻石以作纪念。癸丑年(公元833年)建卯月(二月)七日,赵郡李绅书。

猜你喜欢

南轩松

唐代 • 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山行杂咏

清代 • 袁枚

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游严子陵祠

宋代 • 范仲淹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候,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岂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蝶恋花·小院深深门掩亚

宋代 • 欧阳修

小院深深门掩亚。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欲近禁烟微雨罢,绿杨深处秋千挂。

傅粉狂游犹未舍。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薄幸未归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红谢。

顷在维扬,陈师文参议家舞姬绝妙,赋此。

宫腰束素,只怕能轻举。好筑避风台护取,莫遣惊鸿飞去。

一团香玉温柔,笑颦俱有风流。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李绅
简介描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乌程令李晤之子。唐朝时期宰相、诗人。

元和元年(806年),考中进士。后南归润州,被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次年,李锜谋逆,李绅劝阻,遂遭其囚禁,后被释放。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唐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唐敬宗即位后,遭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量移江州长史。大和元年(827年),历任滁州、改寿州刺史。其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宣武节度使等职。会昌二年(842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年后,罢为淮南节度使。后逝世,终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其著有《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铸为格言,传诵不衰。也著有诗集《追昔游诗》3卷,《全唐诗》收其为四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