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望亭记

唐代李绅

濠城之西北隅,爽耸四达,纵目周视,回环者可数百里而远。尽彼目力,四封不阅,尝为废墉,无所伫望。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理郡之二载,步履所及,悦而创亭焉。丰约广袤,称其所便,栋士梯陛,依墉以成。崇不危,丽不侈,要以列宾筵,可以施管磬。云山左右,长淮萦带,下绕清濠,旁阚城邑,四封五通,皆可洞然。

太和七年春二月,绅法铧东洛,路出于濠,始登斯亭,周目四瞩。美乎哉:台视和气,夏日居高明,秋以阅农功,冬以观肃成,盖君子布和求瘼之诚志,岂徒纵目于白雪,望云于黄鹤?庾楼夕月,岘首春风,盖一时之胜爽,无四者之眺临。斯亭之佳景,固难俦俪哉!淮柳初变,濠泉始清,山凝远岚,霞散馀绮。顾馀尝为玉堂词臣,笔砚犹在,请书亭表事,刻石记言。癸丑岁建卯月七日,赵郡李绅书。

白话译文

濠城的西北角,地势高耸开阔,四面通达,放眼望去,四周环绕的景色可以远达数百里。极目远眺,四方的边界无法尽收眼底,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城墙,没有什么值得驻足观赏的地方。郡守彭城刘君(字嗣之)在治理郡县的第二年,偶然经过这里,心生喜爱,于是决定在此建造一座亭子。亭子的规模适中,宽广与狭窄恰到好处,结构简单而实用,依托城墙而建。亭子虽高却不显危险,虽美却不显奢华,主要用于摆设宾宴,也可以在此演奏乐器。亭子左右是云雾缭绕的山峦,长淮河如带般环绕,下方是清澈的濠水,旁边可以俯瞰城邑,四通八达,景色一览无余。

太和七年(公元833年)春二月,我(李绅)奉命东行洛阳,途经濠城,首次登上这座亭子,环顾四周。真是美不胜收啊!站在亭中,春天可以感受和煦的气息,夏天可以享受高处的清凉,秋天可以观赏丰收的景象,冬天可以领略肃杀的景致。这正体现了君子追求和谐、体察民情的诚意,岂止是为了欣赏白雪、遥望黄鹤云霞?庾楼的月色、岘首的春风,虽然也是一时的美景,却无法与这座亭子四季皆宜的眺望相比。这座亭子的美景,实在是难以匹敌!淮河边的柳树刚刚抽芽,濠水开始变得清澈,远山笼罩着淡淡的雾气,晚霞如绮丽的绸缎般散开。我曾是翰林院的词臣,笔墨纸砚仍在,于是应邀写下这篇亭记,刻石以作纪念。癸丑年(公元833年)建卯月(二月)七日,赵郡李绅书。

猜你喜欢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宋代 • 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筹觥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青玉案·邻鸡不管离怀苦

宋代 • 黄公度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水龙吟·题文姬图

清代 • 纳兰性德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

柳梢青·灯花

宋代 • 张林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珠垂。半颗安榴,一枝秾杏,五色蔷薇。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摘得新·酌一卮

唐代 • 皇甫松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李绅
简介描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乌程令李晤之子。唐朝时期宰相、诗人。

元和元年(806年),考中进士。后南归润州,被浙西观察使李锜辟为掌书记。次年,李锜谋逆,李绅劝阻,遂遭其囚禁,后被释放。历官校书郎、国子助教。唐穆宗时为翰林学士承旨,与李德裕、元稹号为“三俊”。唐敬宗即位后,遭李逢吉陷害,贬端州司马。量移江州长史。大和元年(827年),历任滁州、改寿州刺史。其后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宣武节度使等职。会昌二年(842年),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年后,罢为淮南节度使。后逝世,终年七十五岁,朝廷追赠太尉,谥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其著有《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铸为格言,传诵不衰。也著有诗集《追昔游诗》3卷,《全唐诗》收其为四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