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题文姬图

清代纳兰性德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呆女。

白话译文

要知道名士和美女一般都是容易动情生愁。柯亭笛响已绝,精通音律之才已矣,文姬因战乱被虏往胡地。万里迢迢的他乡,她生不能生,死不得死,此身确实辛苦。她用卷叶吹奏出鸣鸣的笛音,将此生所有的愁怨,从头谱曲。

她本应成为汉家的贵妇,而今却做了胡人的妻室。塞北严寒,在凄厉的笳管声中,她思念的泪水如雨水般应声而落。重新展开《文姬图》细看,千载悠悠,她美好的容颜依旧,只是孑然一身。怪老天尽把人间的厚福,都给了那些庸庸碌碌之人。

词句注释

  1.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清真集》入“越调”。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领格,宜用去声。结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2. 文姬:汉蔡文姬,名蔡淡,字文姬,生卒年不详。
  3. “须知”二句:谓要知名士与美人是多情而敏感的,他们最易生愁动感。倾城,代指美女。
  4. 柯亭:即柯亭笛。
  5. 四弦,指蔡文姬所弹奏之琵琶。琵琶为四根弦,故云。
  6. 瑶台伴侣:谓蔡文姬本可以成为汉家的贵妇人,或是宫中的后妃。 瑶台,美玉砌筑之楼台,代指华丽之楼阁,或神仙所居之处,此处借指汉家天子。
  7. 觱(bì)篥(lì):古代簧管乐器名。又称“茄管”、“管头”。出自西域龟兹,后传入内地。
  8. 尺幅重披:谓用图画重新描绘了文姬赴漠北的情景。尺幅,以小幅的绢或纸作画。 披,披露、陈述。此处引申为“摹画出”之意。
  9. 騃(ái):痴,愚。

作品赏析

该词上片歌咏画图中人物。谓名士与美人,多情而又敏感,最易兴发愁思,触动伤心情绪。这是起调,为总叙。接下来,列述文姬事迹。谓柯亭笛声,奇异独特,而今已成绝响;天生禀赋,能辨四弦之音,弦索也已中断。遭遇恶风侵袭,沦落他乡,于万里之外,死生不由自主。面对着黄沙白草,呜呜卷叶,感伤乱离,追怀悲愤,只好把平生怨恨,谱写在诗篇当中。这是上片。歌词所歌咏,正与文姬身世相合。

该词上片歌咏画图中人物。谓名士与美人,多情而又敏感,最易兴发愁思下片就画图中人物,叙说观感。谓文姬一样的人物,本来应当与相匹配的人结为瑶台伴侣,谁知却远嫁匈奴,成为毡裘夫妇。这是换头。作者的思绪,由遥远的过去,回到眼前的画图当中来。谓严寒的塞外,传来凄厉的瘠篥声,思乡的泪水,就像滂沱的雨水一样流了下来。尺幅画卷,将文姬赴漠北的情景,重新加以披露,只可惜,玉颜千载,至今依然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为什么上苍总是那么不公正?生来像文姬一样聪慧的美人,往往遭遇厄运,而一般痴儿骏女,却偏偏得到人间厚福。这是下片。歌词所赞叹,既在画图当中,也已超出画图之外。

这是一首题画词,词人将场景的描摹与蔡文姬的身世结合,流露出对她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和深沉悲叹,颇有慷慨不平之气。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由题目可以看出这是词人给《文姬图》所写的一首题画词,旨在表达自己和文姬一样身世的惆怅的心情。

名家点评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这虽然是题画词,但作者实有所感。他很同情蔡琰以及像她那样在蛮荒之地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人。他怨恨天公有眼无珠,总是赐福于那些愚昧麻木的人,而一味使有才之士备受折磨。在诗中,作者不满现实的情绪,跃然如见。”
  • 现代学者赵秀亭、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此阕藉《文姬图》而咏吴兆骞事。‘名士倾城’,‘名士’即汉槎。‘非生非死’句用梅村送汉槎诗句。‘毡裘夫妇’谓汉槎妻葛氏随戍宁古塔。词多为汉槎感慨不平。”

猜你喜欢

酬李穆见寄

唐代 •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鹊桥仙·月华如水

清代 • 纳兰性德

如水,波纹似练,几簇淡烟衰柳。塞鸿一夜尽南飞,谁与问倚楼人瘦。

韵拈风絮,录成金石,不是舞裙歌袖。从前负尽扫眉才,又担阁镜囊重绣。

谁复留君住。叹人生、几翻离合,便成迟暮。最忆西窗同剪烛,却话家山夜雨。不道只、暂时相聚。衮衮长江萧萧木,送遥天、白雁哀鸣去。黄叶下,秋如许。

曰归因甚添愁绪。料强似、冷烟寒月,栖迟梵宇。一事伤心君落魄,两鬓飘萧未遇。有解忆、长安儿女。裘敝入门空太息,信古来、才命真相负。身世恨,共谁语?

游云居怀古

明代 • 真可

千尺盘桓到上方,云居萧索实堪伤。

赵州关外秋风冷,佛印桥头夜月凉。

唐宋碑题文字古,苏黄翰墨藓苔苍。

最怜清净金仙地,返作豪门放牧场。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