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赠梁汾

清代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白话译文

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广结贤士,希望能有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来。

今天我们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从古到今,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谣言中伤,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人生岁月悠悠,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词句注释

  1. 金缕曲:词牌名。又名《贺新郎》《乳燕飞》,亦作曲牌名。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2. 淄(zī)尘:黑尘,喻污垢。
  3. 乌衣门第:东晋王、谢大族多居金陵乌衣巷,后世遂以该巷名指称世家大族。
  4. 浇:浇酒祭祀。
  5. 赵州土:平原君墓土。
  6. 会:理解。
  7. 青眼:指青春年少。
  8. 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
  9. 谣诼(yáo zhuó):造谣毁谤。
  10. 悠悠:遥远而不定的样子。
  11. 心期:以心相许,情投意合。
  12. 后身缘:来生的情缘。

作品赏析

词一开篇,纳兰就写道:“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在友人面前,纳兰并没有以贵族公子自居,而是自诩“狂生”来打消友人的顾虑,使其不至于因为身份、地位上的悬殊而不敢接近自己,而且纳兰还用“偶然间”三字来表明白己如今所取得的荣华富贵纯属“偶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出身寒门的顾贞观能够理解他,以常人对待他。

接下来纳兰用李贺《浩歌》“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成句,进一步表明自己仰慕平原君的人品,并有平原君那样礼贤下士、喜好交友的品格,但是纳兰感到并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这一片苦心,因此发出“谁会成生此意”的感慨,其中所透露出孤寂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词到此,纳兰的笔锋突然一转,“不信道、竞逢知己”,正当纳兰深感知音难觅时,想不到竟然遇到了顾贞观,“不信”与“竞”的连用,表现出纳兰意外得到知己后的狂喜之情。

随后,纳兰开始写两人相逢时的情景。“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相传阮籍能“青白眼”,碰到他尊敬的人,则两眼正视,露出虹膜,为“青眼”,碰到他厌恶的人,则两眼斜视,露出眼白,为“白眼”,这句中,纳兰用到了“青眼”的典故,是说自己与顾贞观彼此青眼相对,互相器重。

上片尾句以景结尾,那一夜,月色如水,照彻晴空,这不仅象征着两人纯洁的友谊,也营造了一种高洁的氛围。

下片首句中的“沈醉”,表明纳兰要和顾贞观一醉方休,甚至要醉得不省人事。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因为“酒逢知己千杯少”,二是因为“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在这里,纳兰劝慰顾贞观不要把小人的造谣中伤放在心上(顾贞观在此前三年曾遭人陷害而被罢官),因为这种卑鄙的事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不合理的现实既已无法改变,那只好与知己一醉方休,以求解脱。

接下来纳兰南好友想到了自己,“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纳兰认为,在这个污浊的社会中,自己显贵身份完全不值得一提,只需冷笑置之即可,这也就照应了上片的“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正是因为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纳兰才会产生“寻思起、从头翻悔”的想法。

在激动之余,纳兰把笔锋拉回,与友人开始正面订交。“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纳兰对顺贞观郑重地承诺:我们一日心期相许,成为知己,即使横遭千劫,情谊也会长存的,但愿来生我们还有交契的因缘。

尾句“然诺重,君须记”,紧承前两句之意,纳兰表明自己一定会重信守诺,不会忘记今天的誓言。

相传纳兰去世之后,顾贞观回到故里,一天晚上梦到纳兰对他说:“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当天夜里,妻子就生了个儿子,顾贞观就近一看,发现长得跟纳兰一模一样,知道是其再世,心中非常高兴。一月后,再次梦到纳兰与自己作别。醒来后连忙询问别人,听说孩子已经夭折,这段传说足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和生死不渝。

创作背景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相识,荣辱与共,结下了深厚友谊。这首词即是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相识不久的题赠之作。据顾贞观记云:“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

名家点评

  • 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五:“金粟顾梁汾舍人,风神俊朗,大似过江人物。……画《侧帽投壶图》,长白成容若题《贺新凉》一阕干其上云云,词旨嵌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都下竞相传写,于是教坊歌曲间,无不知有《侧帽词》者。”
  •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七:“纳兰容若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画《花闻》,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情致与《弹指》最近,故两人遂成莫逆。读两家短调,觉阮亭脱胎温、李,犹费拟议。其中赠寄梁汾《贺新凉》、《大醣》诸阕,念念以来生相订交,情至此,非金石所能比坚。”
  • 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香海棠馆词话》及《薇省词钞》梁汾小传后,载顾、成交谊綦详。阋武进汤曾辂先生(大奎、贞愍之祖)《炙砚琐谈》一段甚新,为他书所未载,亟录如左:纳兰成德侍中与顾梁汾相从最密。尝填《贺新凉》词为梁汾题照,有云:‘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梁汾答词亦有‘托结来生休悔’之语。侍中劝后,梁汾旋亦归里。一夕,梦侍中至,曰:‘文章知己,念不去怀。泡影石光,愿寻息壤。’是夜,其嗣君举一子,梁汾就视之,面目一如侍中,知为后身无疑也,心窃喜甚。弥月后,复梦侍中别去。醒起,急询之,已卒矣。”

猜你喜欢

酬朱监纪四辅

明代 • 顾炎武

十载江南事已非,与君辛苦各生归。

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十日围。

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

东京朱祜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微。

山花子·此处情怀欲问天

宋代 • 刘辰翁

此处情怀欲问天,相期相就复何年。行过章江三十里,泪依然。

早宿半程芳草路,犹寒欲雨暮春天。小小桃花三两处,得人怜。

赋得北方有佳人

唐代 • 徐惠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

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

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宋代 •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

宋代 • 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