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寒柳

清代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白话译文

柳絮杨花随风飘到哪里去了呢?原来是被厚厚的冰雪摧残了。五更时分夜阑风寒,这株柳树也显得凄冷萧疏。皎洁的明月无私普照,不论柳树是繁茂还是萧疏,都一般关怀。

最是在繁茂的柳丝摇落的时候,我更免不了回忆起当年的那个女子。梦里又见当年和她幽会的情景,但是好梦易断,断梦难续。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词句注释

  1. 临江仙: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2. 层冰:厚厚之冰。
  3. 疏疏:稀疏貌。
  4.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 关:这里是关切、关怀之意。
  6. 最是:特别是。
  7. 繁丝:指柳丝的繁茂。
  8. 春山:春日之山。又春山山色如黛,故借喻女子之眉,或代指女子。这两句里的“柳丝”和“春山”,都暗喻女子的眉毛。这里指代亡妻。
  9. 湔(jiān)裙梦断:意思是涉水相会的梦断了。湔裙,溅湿了衣裙。此谓亡妻已逝,即使梦里相见,可慰相思,但好梦易断,断梦难续。李商隐在《柳枝词序》中说:一男子偶遇柳枝姑娘,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湔裙来会。此词咏柳,故用此典故。
  10.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
  11. 眉弯:弯弯的眉毛。

作品赏析

从整体上看,景与情贯穿词的始终,相互交综,这首先体现在以情入景。词的上片层层推进的空荡之景,正是表现出了情之痛到极致反而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词的上片写柳的形态,“飞絮飞花何处是”,咏柳,开门见山,其实就是“飞絮何处是”,但这里特别用了“飞花”的意象,除了造成叠音的声音效果之外,还因为杨花作为诗词当中的一个意象符号,独有一些复杂的涵义。“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作者发问“柳絮飘飞”,命运归属于何处,自问自答说“层冰积雪摧残”。“层冰积雪”出自《楚辞·招魂》,这是一首呼唤逝去者灵魂的诗歌,结合这一背景再分析这首词,就会读出新的含义:咏的是“柳”,目的却是“留”,挽留逝去者的魂魄。那么至此该词的主题也就明朗了,就是悼亡。

“疏疏一树五更寒”,“疏疏一树”正是寒柳的意象,而“五更寒”原本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意象,此时交叠在一起,却把夜阑、更残、轻寒这些意象都赋予柳树,使柳树获得了人格化色彩。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递进一层,表面上是说明月无私,不论柳树是否繁茂,都会把光芒照耀在它身上。其实是作者的自况:柳树即便“疏疏”,即便“憔悴”,也无法减少分毫得到的喜爱;伊人即便永诀,也无法让自己的思念减少分毫。

上片每一句的景物都带着悲凉,句句复现,只有情到深处,痛苦的相思到了极致,笔下才能自然流泻而出,眼前的一切才都变得萧瑟,轻飘,因此才能如此动人。

过片“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与上片是紧密相连的。在“繁丝摇落后”的景色中,一个“转”字道出“忆”的对象是“春山”,即卢氏。虽说是一切景色凋落后才引出人的相思之情,不如说时时刻刻处在相思之中,才能触景生情如此之快、之深,把景看得那么透彻。下片“湔裙”句的梦之景,道出了续情之难,难在与爱妻相处的美景已逝,梦已断。因此,将怨恨归于迎面吹来的西风,在这里又将所有的情归结于景,风吹不散结在眉间的愁怨,哀痛不绝,相思不断,以景来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情感景,因景感人,自然流泻出至真至情。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纳兰性德写给亡妻的悼念词,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性德的发妻卢氏因难产夭亡,卢氏死后,纳兰性德追念不已。直到一年之后的冬季,在一个层冰峨峨,积雪千里的冬天凌晨,一夜未眠的纳兰性德看着院中枯枝萧条的柳树,想起亡妻生前的音容笑貌,如今已如柳絮般不知随风消散到哪里,不由得悲从中来,创作了这首《临江仙·寒柳》。

名家点评

  • 清代词家陈廷焯:①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婉之意。余最爱《临江仙》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白雨斋词话》)②缠绵沉著,似真伯仲山,颉颃永叔。(《词则大雅集》)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强调“比兴”,从这观点出发自然对此词十分推许。不过,纳兰性德咏寒柳,也确是“言之有物”。他写的既是经受冰雪摧残的寒柳,也是一个遭到不幸的人。整首词,句句写柳,又句句写人,意境含蓄幽远,是一首写得比较成功的咏物诗。(《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 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悼亡。(《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猜你喜欢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元代 • 张养浩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

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画鹰

唐代 •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感皇恩·小阁倚秋空

宋代 •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和江丞北戍琅邪城诗

南北朝 • 谢朓

春城丽白日,阿阁跨层楼。

苍江忽渺渺,驱马复悠悠。

京洛多尘雾,淮济未安流。

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夫君良自勉,岁暮勿淹留。

题太公钓渭图

明代 • 刘基

璇室群酣夜,璜溪独钓时。

浮云看富贵,流水淡须眉。

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轩裳如固有,千载起人思。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