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愁损催寒夕,夕寒催损愁中客。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
翠衾孤拥醉,醉拥孤衾翠。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
行旅中在寒夜感到愁绪难平,寒夜摧折着愁绪中的旅人。黄昏时分门扉挡住月色。
独醉之后,孤独地拥着翠色被子。醒来之后不要再陷入悲伤,不然索性不要从醉中醒来。
先看第一联回文句:“客中愁损催寒夕,夕寒催损愁中客。”前一句写词中主人公愁绪孤寂,独身的孤冷似乎把周遭的空气都凝结,寒冬似乎是因为他而提早来临。后一句写呼呼的寒气使得本已孤冷愁怨的主人公似乎更加愁怨冷寂。虽是回文,但前后两句的意思并不重复,下句是作更深一层的演绎。
接下一联:“门掩月黄昏,昏黄月掩门。”门内人为不触景伤情,把能引起遐思的良辰美景关在门外;门外,月色撩人,昏黄多情,照着孤独掩着的门,更显落寞。前句为情,后一句为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
“翠衾孤拥醉,醉拥孤衾翠。”门里人漫漫长夜独坐,披着翠衾抱着酒壶,“举杯销愁愁更愁”;夜凉如水,醉意弥漫,主人翁拥着翠衾觉得似乎没那么冷,像那个她就在旁边,温柔温暖……这一联,写借酒浇愁,写醉酒拥人,矛盾中见深沉蕴藉。
最后一联:“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为全词精警之笔。夜风吹来,词人仿佛清醒了许多,但感着此情此刻,心里却更加地痛苦。爱之深,痛之切啊!对于自己的“多情”,词人都有点害怕了,以至于告诫自己醒来以后不要再有多情之举。然而因为情多,清醒却愈发痛苦那还是不要清醒吧,毕竟在醉生梦死中,能忘记冷酷现实里的一切。
纳兰这首词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当年康熙皇帝由北京出发到盛京告祭祖陵,纳兰以一等侍卫扈从。人在异乡随君主浩荡的排场漂泊,远离家乡,愁绪无边,独身的寂苦能把周遭的空气都冷却,提前唤来了寒夕,这寒夕的冰冷更让愁绪更显清冷,便有感而作,写下此词。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
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强欲加餐竟未佳。只宜长伴病僧斋。心似风吹香篆过,也无灰。
山上朝来云出岫,随风一去未曾回。次第前村行雨了,合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