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岭关书所见

金朝元好问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白话译文

毡车沉重地“轧轧”作响,艰难地转过隘口的石槽。

古关隘依然是巍巍雄峙,戍卒们默默地手执弓刀。

一队队虏骑狼突豕奔,满眼帘红尘地暗天昏,便服的行人仓惶逃难,急匆匆哪顾路小山高。

已死于战火的人们,又何须自嗟自叹,饱遭着豺虎的蹂躏,又该向何处奔逃?

挺立在青碧的云霄,仍有那三千丈峻岭,本只有巍巍的东山,永远是意气雄豪。

词句注释

  1. 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东北,是忻州通往太原的军事要塞,历来是防止北敌南侵的门户。
  2. 轧(yà)轧:车运行时,轮轴磨擦发出的响声。
  3. 旃(zhān)车:即毡车。车厢四周围着毡子以挡寒气的一种车子。旃,通“毡”。
  4. 石槽:形容石岭关两山之间的深谷,形似水槽。
  5. 故关:古老的关隘,指石岭关。
  6. 犹复:还是。
  7. 戍(shù)弓刀:即戍于弓刀,意思是被手执兵器的士卒守卫着。弓刀,泛指兵器。
  8. 连营:兵营一个接着一个。
  9. 突骑:精锐骁勇,可用来突击敌军的骑兵。突,急速地向前冲。
  10. 红尘暗:弥漫的尘土,遮天蔽日。
  11. 微服: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的服装。
  12. 细路高:走山上的小路。指人们往深山峡谷里逃难。
  13. 虫沙:借指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平民。据《抱朴子》等书说,周穆王南征时,三军都化为异物,君子变成了猿或鹤,小人则变成了虫或沙。
  14. 休自叹:不必衰叹,死犹胜于生受折磨。
  15. 厌逢豺虎:意思是饱遭如狼似虎的蒙古军的蹂躏驱赶。厌,饱,够,在这里有“(经受了)很多”的意思。豺虎,喻蒙古军队。
  16. 安逃:逃往哪里。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17. 青云:青色的云,指高空。
  18. 玉立:美好的姿态。
  19. 元:同“原”。
  20. 东山:指忻州东面的系舟山脉。暗含谢安弃隐东山,应聘领兵抗敌,自己也有报国杀敌的豪气。

作品赏析

首联“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写登石岭关时所见。“故关犹复戍弓刀”,是远望所见:石岭关头戒备森严,刀枪如林。这里的“犹复”二字,颇有意味。上次蒙古军自南而北,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人民用血汗蓄养的那些军队不堪一击,没有完成守土保民的职责。现在,他们又照旧戍守关隘,好像很威武的样子。然国势如此,民心惶惶,背井离乡,这故关“戍弓刀”还有什么意义。诗人着此二字,既是对腐朽无能的金军的讽刺和批判,也透露出其被迫离乡时无限凄凉的心情。

颔联紧承首联,写登上石岭关后所见。“连营突骑红尘暗”承“故关犹复戍弓刀”,继写金军紧锣密鼓地布防状况;“微服行人细路高”呼应首句“轧轧旃车转石槽”,写乡民逃避战乱、长途跋涉之艰难。此二句没用一个动词,极简练地展示出两幅动态画面:山上,金军。“连营”,极言其人数之多,“突骑”,极言其军队之精,“红尘暗”,又极言其人来人往,以致扬尘蔽日的盛况;山下,难民。“微服”,极言其衣着之简朴。“细路高”,极言其山路高远。二者关合呼应,那行人的劳顿凄凉可想而知。这山上、山下的军与民,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势重力强,积极备战,而另一方面却是扶老携幼,逃离家园。如此便形成一个强烈的矛盾:有如此决意守土的军队,为何人民还要外逃。对这一问题,诗人只是用对比的方法,鲜明地揭示出来,没有回答,却留下广阔的深思余地。

颈联“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转写诗人的心理活动。蒙古兵屠忻州,“倾城十万户,屠灭无移时”,元好问之兄元好古亦死于此。元好问逃避到阳曲北山,才幸免于难。劫余之人又往哪里逃生。死者长已矣,生者长戚戚。诗人将死与生比较,以死之悲衬托生之悲,用十分悲凉的口吻咏叹道:已化虫沙的死者们,自可不必感叹悲伤;你们看这些如惊弓之鸟一样的余生者,面对豺虎一样的蒙古军,虽深恶痛绝,可又避之不及,何处又能安生。

尾联“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将眼中景与胸中气合为一体,写诗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理想与志气。国势虽衰弱如此,但诗人毕竟还是一个志大气豪的年轻学子。他心中时刻盼望的是“何时石岭关前路,一望家山眼暂明”,他告慰乡亲的是“并州父老应相望,早晚旌旗上太行”。所以诗人对家山极尽夸张修饰之能事,以“三千丈”夸张其高;以“玉立”赞颂其美,并籍此将自己不屈的志气和坚定的信念外化。于此,看到诗人在石岭关头与家人告别时那谆谆告慰:壮丽关山哺育出的儿女,一定会回来收复失地的。

该诗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写举家避乱事,层次井然有序。诗的前半首叙事,后半首抒情,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所抒之情中既有悲怆,又有振奋。所叙之事,故设矛盾,发人深思。在结构上,颌联用省略动词的正对,形成整饬斩绝的气势;颈联用虚词前后呼应的流水对,富有动荡流走的风韵。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三月,诗人因故乡忻州(今山西忻州)被蒙古军攻陷,逃难阳曲(今山西阳曲),途经此关时作该诗以记所见。

名家点评

  • 哈尔滨师专中文系教授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下)》:“《石岭关书所见》一类诗,深沉悲慨,代表着他诗歌的最高成就。”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齐存田《遗山诗词赏论》:“那高耸入云的东山正是豪情满怀的诗人的自我写照。”

猜你喜欢

水宿闻雁

唐代 • 李益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行京口至竹里诗

南北朝 • 鲍照

高柯危且竦,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

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游石首绣林山记

明代 •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齶。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寒花葬志

明代 • 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赠刘司户蕡

唐代 •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