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金朝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白话译文

疾风叩打着沙沙树叶,蛙噪预告着大雨临期,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横地想要冲决坝堤,厚重的大地高远的天空,像是把世界紧紧包围。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饱经忧患的诗人,毛发战栗在暴雨的馀威。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空剩下一片落日的余辉。

词句注释

  1. 张主簿(bù):即内乡县主簿,实指何人不详。主簿,官职名,在县中掌典文书,办理事务。
  2. 淅树:被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的树木。
  3. 蛙鸣:天将下雨时,青蛙常叫得特别起劲,因此人们可据此预知下雨。
  4. 银箭:形容雨点急骤,望去像银白色的飞箭。
  5. 横(hèng)溃:凶暴地冲溃(堤坝)。横,粗暴,不由正道。
  6. 合围:从不同方向包围起来。
  7. 伟观:宏伟的景象。
  8. 百年:代指人生,也是指久经忧患的诗人自己。
  9. 凛馀(yú)威:即凛于馀威。意思是在暴雨的馀威中战栗。凛,畏惧,害怕。馀,通“余”。
  10. 林光:闪烁在树林绿叶间的光华。
  11. 寂历:寂静、空旷。
  12. 空:只有。

作品赏析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笔法,以“欲横流”“如合围”来展示“长江大浪”“厚地高天”的意象,表现出大自然奇伟的形象和无比的威力。

颈联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万里”与“百年”,对仗工整,一指空间,一指时间;前者写实,后者写虚。“凛馀威”照应了“忽惊”二字,使前后意脉贯通,这种以情衬景的笔法,把大雨的威力表现得更为真切。

尾联亦转亦合,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长虹”“林光动”“村墟”“空落晖”,这阔大淡远的景象既是此时此地此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经过惊心动魄的惊惧之后,心灵舒缓宁静的投影,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现。这种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

该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触将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现得形神兼具,有声有色,诗人那雄奇旷荡的胸怀,尽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联、尾联用递进句,颔联、颈联用并列句,有起有落,转承自然,足见诗人功底之深。篇终接混茫,有不尽之意。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该诗。

名家点评

  • 日本当代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该诗)真是极美的诗的造型!蛙声,飞曳的银箭,覆盖天地的水幕,所有这一切,宛如幻影般出现后,架起了长虹,现出了静寂的落日。可以说,是发掘出了历来所有诗人疏漏了的自然的秘密。而‘林光动’的‘动’字,与前面‘百忧薰’的‘薰’;字一样,是常用的单词的再生。

猜你喜欢

谢中上人寄茶

唐代 • 齐己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平凉

明代 •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兰亭集序

魏晋 •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朱履曲·弄世界机关识破

元代 • 张养浩

弄世界机关识破,叩天门意气消磨。

人潦倒青山漫嵯峨。

前面有千古远,后头有万年多。

量半炊时成得什么?

砚眼

明代 • 冯梦龙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