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簿草堂赋大雨

金朝元好问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白话译文

疾风叩打着沙沙树叶,蛙噪预告着大雨临期,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横地想要冲决坝堤,厚重的大地高远的天空,像是把世界紧紧包围。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饱经忧患的诗人,毛发战栗在暴雨的馀威。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空剩下一片落日的余辉。

词句注释

  1. 张主簿(bù):即内乡县主簿,实指何人不详。主簿,官职名,在县中掌典文书,办理事务。
  2. 淅树:被风吹得叶子沙沙作响的树木。
  3. 蛙鸣:天将下雨时,青蛙常叫得特别起劲,因此人们可据此预知下雨。
  4. 银箭:形容雨点急骤,望去像银白色的飞箭。
  5. 横(hèng)溃:凶暴地冲溃(堤坝)。横,粗暴,不由正道。
  6. 合围:从不同方向包围起来。
  7. 伟观:宏伟的景象。
  8. 百年:代指人生,也是指久经忧患的诗人自己。
  9. 凛馀(yú)威:即凛于馀威。意思是在暴雨的馀威中战栗。凛,畏惧,害怕。馀,通“余”。
  10. 林光:闪烁在树林绿叶间的光华。
  11. 寂历:寂静、空旷。
  12. 空:只有。

作品赏析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笔法,以“欲横流”“如合围”来展示“长江大浪”“厚地高天”的意象,表现出大自然奇伟的形象和无比的威力。

颈联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万里”与“百年”,对仗工整,一指空间,一指时间;前者写实,后者写虚。“凛馀威”照应了“忽惊”二字,使前后意脉贯通,这种以情衬景的笔法,把大雨的威力表现得更为真切。

尾联亦转亦合,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长虹”“林光动”“村墟”“空落晖”,这阔大淡远的景象既是此时此地此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经过惊心动魄的惊惧之后,心灵舒缓宁静的投影,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现。这种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

该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触将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现得形神兼具,有声有色,诗人那雄奇旷荡的胸怀,尽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联、尾联用递进句,颔联、颈联用并列句,有起有落,转承自然,足见诗人功底之深。篇终接混茫,有不尽之意。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该诗。

名家点评

  • 日本当代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该诗)真是极美的诗的造型!蛙声,飞曳的银箭,覆盖天地的水幕,所有这一切,宛如幻影般出现后,架起了长虹,现出了静寂的落日。可以说,是发掘出了历来所有诗人疏漏了的自然的秘密。而‘林光动’的‘动’字,与前面‘百忧薰’的‘薰’;字一样,是常用的单词的再生。

猜你喜欢

芙蕖

清代 •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天净沙·宁可少活十年

元代 • 严忠济

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随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代 •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酒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泊秦淮雨霁,又镫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楼上

唐代 • 杜甫

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

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

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