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疾风叩打着沙沙树叶,蛙噪预告着大雨临期,猛然间惊见雨如银箭,向着那四山急泻疾飞。
绵长江河的滔天大浪,凶横地想要冲决坝堤,厚重的大地高远的天空,像是把世界紧紧包围。
腾涌万里的风云,向人展开了宏伟的景象,饱经忧患的诗人,毛发战栗在暴雨的馀威。
长虹一挂在清朗的天际,流溢的林光便闪动不已,在寂静空旷的村庄内外,空剩下一片落日的余辉。
首联第一句,写风声、蛙鸣都在预告着大雨将至,人们本该有心理准备了;第二句,一个“忽惊”将雨来势之猛,让人措手不及之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箭”的速度可想而知,而雨似“银箭”“四山飞”,可见雨势之猛之大。“淅树蛙鸣”是听觉的感受,“银箭四山飞”是视觉所见,所听所见,让人“惊”,是心理感受。将叙述、描写、抒情融为-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出大雨将至和大雨初来时的势态和诗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雨水之大。两句中所涉及的景物,“江”“浪”“地”“天”,分别用“长”“大”“厚”“高”来形容,倍感壮观阔大,更将雨势之强,雨水之大,及诗人的惊惧之情谊染出来。诗人用“移情于物”的笔法,以“欲横流”“如合围”来展示“长江大浪”“厚地高天”的意象,表现出大自然奇伟的形象和无比的威力。
颈联再承前意,掀起更为浩瀚汹涌的波澜。“万里”与“百年”,对仗工整,一指空间,一指时间;前者写实,后者写虚。“凛馀威”照应了“忽惊”二字,使前后意脉贯通,这种以情衬景的笔法,把大雨的威力表现得更为真切。
尾联亦转亦合,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长虹”“林光动”“村墟”“空落晖”,这阔大淡远的景象既是此时此地此境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经过惊心动魄的惊惧之后,心灵舒缓宁静的投影,是诗人内心受到外界景物触动而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展现。这种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把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一个深远的高度,达到了情景浑成的妙境。
该诗中,诗人用豪迈的笔触将大自然神奇的威力表现得形神兼具,有声有色,诗人那雄奇旷荡的胸怀,尽含其中。在布局上,首联、尾联用递进句,颔联、颈联用并列句,有起有落,转承自然,足见诗人功底之深。篇终接混茫,有不尽之意。
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元好问任河南内乡县令时,曾在该县张主簿家中偶遇暴雨。兴之所至,一挥而就写下该诗。

如削肌肤红玉莹。举措有、许多端正。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
别后无非良夜永。如何向、名牵利役,归期未定。算伊心里,却冤成薄幸。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乎!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