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晋阳故城书事

金朝元好问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百里。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复没,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汾河决入大夏门,府治移着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鬼役天财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白话译文

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郁郁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词句注释

  1. 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2. 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3. 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
  4. 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5. 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6. 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7. 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8. 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
  9. 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10. 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
  11. 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12. 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金雀觚(gū)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13. 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14. 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
  15. 畚(běn)锸(chā):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
  16. 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17. 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
  18. 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19. 却到:等到。
  20. 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作品赏析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郁,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年),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作者南渡黄河之前。此年二月,蒙元兵曾围攻太原。宋初对北汉首都晋阳发动围攻,双方伤亡惨重。北汉主刘继元降宋,宋太宗焚晋阳。在故城东北筑新城,即今太原市之前身。元好问登上悬瓮山,眼望晋阳故城,目睹残垣断壁,写下了此首诗。

名家点评

  • 中国元好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齐存田《遗山诗词赏论》:“挟幽并之气,高视一世。”

猜你喜欢

曲江

唐代 •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兰亭集序

魏晋 •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宋代 •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古离别

南北朝 • 江淹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兔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乐毅报燕王书

两汉 • 刘向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刦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刦,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刦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返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返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乃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于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元好问
简介描述: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曾作《箕山》《琴台》二诗,为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因而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后历任权国史院编修、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享年六十八岁。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辑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