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唐代李贺

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

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

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

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

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

白话译文

门前洒扫,看不到车轮马蹄的痕迹;从官署回来,自己要亲手把门关闭。

大锅里煮熟的,只是那普通的糯米;春天的庭院,只有小枣树花嫩又稀。

百无聊赖,赏玩悬挂在墙上的如意;竹帘前闲坐,看取方巾牵动着乡思。

像黄耳犬送书,我也有信寄往家去;怀念病中之妻,我后悔旅居来京师。

遥想家中,茶叶被封藏在那瓦罐里;竹根酒杯被锁起,无人再把酒来吃。

不知道啊,在这明月朗照的小船上,谁人在举桨摇荡那彩云倒映的小溪?

词句注释

  1. 奉礼:即奉礼郎,太常寺属官,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昌谷:李贺家乡,在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
  2. 长枪:长鎗,即长铛,有脚有耳的平底锅。江米:糯米。
  3. 如意:二尺长的铁器,古人用以指画方向和防身。
  4. 角巾:四方形有棱角的冠巾。私居时戴用。
  5. 犬书:谓家书。晋代陆机仕于洛阳,久无家信,乃系书犬颈,命其送至家乡,取得回信,驰还洛阳。事见《艺文类聚》九四任昉《述异记》。
  6. 鹤病:喻妻病。乐府《艳歌何尝行》古辞:“飞来双白鹤,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妻卒被病,不能相随。”游秦:宦游于长安。
  7. 甑:瓦罐。
  8. 竹根:用竹根制成的酒杯。
  9. 棹:划船工具,此指以棹划船。

作品赏析

李贺当时住在长安崇义里,曾写了首《崇义里滞雨》,表达了壮志成空,愁恨不已之心情,加上穷困孤独,自己的心境也像是阴暗的里巷和淅沥不断的秋雨一样。这很能反映他担任奉礼郎时的处境和心境,与《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所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相近。只不过后者更强调家山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怀念。诗人将昔日在家山品茶饮酒的悠闲自在景与眼前退衙回来闭门独坐的孤独以及“鹤病悔游秦”的病痛相互比照,旨在强调身在仕途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喟叹。失落加上乡愁,更增添几分愁苦,也更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诗题中提到的“昌谷山居”即是诗人的故乡所在地。昌谷,位于今洛阳西南宜阳县境内。今日的宜阳,显得偏僻和贫穷,但在隋唐时期,此地则是江淮粮赋陆路和漕运的重要中转站。其中李贺居家的三乡驿(今名三乡乡),是当时从洛阳通往长安大道上的一座重要驿站。为唐代诸帝东巡必经之地,在此建有连昌宫、兰昌宫等行宫,武则天、唐玄宗都曾在此驻跸,其中的连昌宫更因元稹的《连昌宫词》而闻名千古。

此诗的前半首,扣住“始为奉礼”行笔,总写居官羁旅无聊之情状。“扫断”、“雅回”两句,叙述官职卑微,门庭冷落;“长枪”、“小树”两句,写江米煮熟,食馔简单,除枣花外,室无珍玩。这四句,全无半点寒酸气却道尽窘迫。即是小官,又全无半点迎逢心思,自是门可罗雀;回到家里自己动手关门,没有仆人书童;特意说出煮的是江米,或许是在暗示除此之外别无其它;至于小树枣花,那不过是平凡窄小的院落里一棵普通的树罢了。如此这般,一个异地为官生活勉强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形象跃然纸上。“向壁”、“当帘”两句,写闲对如意、角巾,言外寄托“归欤”之意。

诗的后半首,转而写题上“忆昌谷山居”之意。忆家,故作家书,以付黄犬;忆亲人,因妻病而追悔至京求仕。“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可见主人不在;“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月夜又有谁在船上摇荡着满溪的云影?用反诘句收结,意想飞驰,巧妙表现出“忆”的风韵,“末二尤得忆家神理”(《协律钩玄》卷一引董伯音语)

李贺很少用律体写诗,《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却用五言长律写成,诗韵用上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通押,很有特色。

创作背景

李贺虽瘦弱多病,但为人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致酒行》),结束当时的军阀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不息为国捐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但是,因为李贺父名“晋肃”,妒才者谓“晋”与“进”犯“嫌名”,这个荒唐的“避讳”,阻断了李贺的仕途,也使李贺无法实现“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国之志。加上生活艰难,作为长子的李贺必须承担起养家活口的责任。迫于生计,李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去担任一个叫奉礼郎的小官。奉礼郎属太常卿,原称治礼郎,唐高宗时,因避李治名讳,改称奉礼郎。主要掌管朝廷朝会、祭祀之礼仪,一般由皇族担任。李贺因为是李唐王朝远亲,所以被选取担任此职。因为这个职务属于门荫,地位又低,从九品,位卑职微,任上又无可事事,所以李贺非常压抑。于是在元和四年(809年)被任命为朝廷奉礼郎之后不久,李贺因怀念家山昌谷时写下《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

名家评价

  • 清代黎简:老成风度。贺五言长律结局少此酣畅。(《李长吉集》)
  • 清代姚文燮:太常散职,官居陆沉,门可罗雀,杳无车马,复少行役,故云自闭门也。汉上呼米为“长腰枪”,江米乃江南所贡玉粒。仅邀上方薄禄,以糊其口。衙舍荒芜,别无花卉,唯一枣树尚小,亦堪寓目。如意悬之于壁,无复佳绪指挥。当帘闲玩,每动羊祜角巾归里之思。曾作家书付黄耳,以病追悔此游之汗漫。土甑望家中封茶以寄,盖因病断酒,惟思茗碗,故云“山杯锁竹根”矣。湖光晚楫,其乐万倍。心焉溯之,奈何奈何!(《昌谷集注》)
  • 清代叶矫然:长吉眼空千古,不唾拾前人片字,独用(庾)子山“山杯捧竹根”全句,云“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又可知矣。(《龙性堂诗话续集》)
  • 清代方扶南:律诗之通用韵者,唐李贺、元萨都刺。(《李长吉诗集批注》)
  • 清代王琦:上句见谷食之外,无别味可餐,下句见枣树之外,无花木可玩(“长枪”一联下)。二句皆写羁旅无聊之况(“向壁”一联下)。上四联皆言奉礼官舍景况,此二联乃忆昌谷山居也。“封”字、“锁”字,见主人不在之意(末四句下)。(《李长吉歌诗汇解》)

猜你喜欢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宋代 • 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诗集传序

宋代 • 朱熹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九江闻雁

南北朝 • 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登盘山绝顶

明代 •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李贺
简介描述: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