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墓下作

唐代李贺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白话译文

世上已经没有王濬,还听到有人传唱但畏水中龙。

墓草被烟雾笼罩日益枯萎,秋藜经霜后颜色愈红。

墓牌所刻的文字也模糊不清了,随葬的青铜剑因锈蚀而烂断。

墓地周边已渐成农田,坟冢已被马鬣般的荒草所封盖。

菊花在雨露多时会茂盛繁发下垂,干枯的蓬草倒伏在荆棘丛生的路上。

略带涩味的松柏之香,王濬已死于南原,没有了风光。

词句注释

  1. 王濬(jùn):西晋将领,字士治,恢廓有大志,平吴有功。卒,葬柏谷山。
  2. 阿童:王濬的小名。
  3. 水中龙:指王濬。
  4. 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一作“黎”。
  5. 古书:指碑刻上的文字。黑石:墓石。
  6. 鱼鳞:形容耕地连接排列之状。
  7. 坟科:坟上的土块。一作坟斜。马鬣(liè)封:坟墓封土的一种形式。
  8. 南原:王濬的墓地所在。

作品赏析

此诗为怀古之作。王濬是西晋大将,被封为龙骧将军,曾率领水军平定东吴,为统一中国立下战功。虽然逝去多年,但他的功业一直为后世人们所传颂。《晋书·羊祜传》:“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祜曰:此必水军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濬终灭吴。”《晋书》中记载的童谣在东吴一带民间曾经流传过。龙骧将军王濬已不在人世,但关于他童谣仍在传唱。“白草”两句,写诗人来到他的墓地,所见一片荒凉。寒烟之中,衰草发白枯死。荆棘丛生,藜草红得凄惨。白草,是自墓道远望之,见经霜之草色白。而遍地秋藜皮红,说明墓已荒芜。“古书平黑石”,可见墓碑文字漫漶,随着岁月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神剑断青铜”,是说陪葬的青铜宝剑,恐怕也早已断裂、烂掉。“耕势”两句,是描写坟墓周围的样子,曾经隆重围筑的墓园早已被农民垦作耕地,耕地一天天逼近墓地,土块像鱼鳞一样排列着,墓堆狭长隆起,长满枯草,如同马颈上的鬃毛,在荒野中显得那样突兀。“菊花”两句,是自旁近观之,菊花因露水湿重而低垂,棘径上倒卧着干枯的草。周遭枯萎的菊花,丛生的荆棘,更增添了几分悲凉。墓地经过几度风雨,松柏散发着阵阵涩香,更勾起人们的愁思和念想。

全诗把“白草”“红藜”“黑石”“青铜”以及金菊、枯蓬、青松、翠柏等色彩意象组织起来,描绘了荒凉的墓地图画。所有这些画面,都映衬着龙骧将军墓地的荒芜。英雄已入黄土,此景格外让人感慨痛心。诗人把王濬身后世界写得如此败落、苍凉、凄清和愁苦,使人不忍卒读,更使人不禁追问英雄的价值与意义,这其实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来表现对政治功业的否定和对生命的追询。

此诗句式奇特。如“松柏愁香涩”中的“愁”(动词活用为副词)修饰“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句中谓语,又让“涩”(形容词)活用为副词作补语来补充说明“愁香”有“涩”之感觉。从心觉“愁”转为嗅觉“香”再转为味(触)觉“涩”三类感觉互通。“香”本无所谓愁,至“涩”更反常,其句式组合十分奇特,但却将松柏荫里墓地凄寂逼人之氛围富有刺激性般表现出来,充分体现的李贺的诗才。

创作背景

这是李贺去凭吊西晋龙骧将军王濬时,见墓地荒芜,棘草丛生,有感而作的一首诗。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朱自清《李贺年谱》认为作于李贺北游潞州时,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认为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吴企明《李贺集》认为作于元和三年(808年)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

名家点评

  • 清人姚文燮《昌谷集注》卷三:“至写墓前景况,荒丘残垅,倍尽凄凉。其亦贬杜之雄心,而进之以旷达耶?”
  •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三:“此必为唐之名将家世不振者发。义亦无奇,词总清越,歌之自足为佳。”

猜你喜欢

过许州

清代 • 沈德潜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

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昔年于此伴萧娘。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

时逞笑容无限态,还如菡萏争芳。别来虚遣思悠飏。慵窥往事,金锁小兰房。

黄州快哉亭记

宋代 •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征夫

唐代 • 杜甫

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路衢惟见哭,城市不闻歌。

漂梗无安地,衔枚有荷戈。

官军未通蜀,吾道竟如何?

戏题石门长老东轩

唐代 • 柳宗元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李贺
简介描述: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李贺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者,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称其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颂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