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世上已经没有王濬,还听到有人传唱但畏水中龙。
墓草被烟雾笼罩日益枯萎,秋藜经霜后颜色愈红。
墓牌所刻的文字也模糊不清了,随葬的青铜剑因锈蚀而烂断。
墓地周边已渐成农田,坟冢已被马鬣般的荒草所封盖。
菊花在雨露多时会茂盛繁发下垂,干枯的蓬草倒伏在荆棘丛生的路上。
略带涩味的松柏之香,王濬已死于南原,没有了风光。
此诗为怀古之作。王濬是西晋大将,被封为龙骧将军,曾率领水军平定东吴,为统一中国立下战功。虽然逝去多年,但他的功业一直为后世人们所传颂。《晋书·羊祜传》:“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祜曰:此必水军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令修舟楫,为顺流之计。濬终灭吴。”《晋书》中记载的童谣在东吴一带民间曾经流传过。龙骧将军王濬已不在人世,但关于他童谣仍在传唱。“白草”两句,写诗人来到他的墓地,所见一片荒凉。寒烟之中,衰草发白枯死。荆棘丛生,藜草红得凄惨。白草,是自墓道远望之,见经霜之草色白。而遍地秋藜皮红,说明墓已荒芜。“古书平黑石”,可见墓碑文字漫漶,随着岁月的侵蚀,早已模糊不清。“神剑断青铜”,是说陪葬的青铜宝剑,恐怕也早已断裂、烂掉。“耕势”两句,是描写坟墓周围的样子,曾经隆重围筑的墓园早已被农民垦作耕地,耕地一天天逼近墓地,土块像鱼鳞一样排列着,墓堆狭长隆起,长满枯草,如同马颈上的鬃毛,在荒野中显得那样突兀。“菊花”两句,是自旁近观之,菊花因露水湿重而低垂,棘径上倒卧着干枯的草。周遭枯萎的菊花,丛生的荆棘,更增添了几分悲凉。墓地经过几度风雨,松柏散发着阵阵涩香,更勾起人们的愁思和念想。
全诗把“白草”“红藜”“黑石”“青铜”以及金菊、枯蓬、青松、翠柏等色彩意象组织起来,描绘了荒凉的墓地图画。所有这些画面,都映衬着龙骧将军墓地的荒芜。英雄已入黄土,此景格外让人感慨痛心。诗人把王濬身后世界写得如此败落、苍凉、凄清和愁苦,使人不忍卒读,更使人不禁追问英雄的价值与意义,这其实是通过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来表现对政治功业的否定和对生命的追询。
此诗句式奇特。如“松柏愁香涩”中的“愁”(动词活用为副词)修饰“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句中谓语,又让“涩”(形容词)活用为副词作补语来补充说明“愁香”有“涩”之感觉。从心觉“愁”转为嗅觉“香”再转为味(触)觉“涩”三类感觉互通。“香”本无所谓愁,至“涩”更反常,其句式组合十分奇特,但却将松柏荫里墓地凄寂逼人之氛围富有刺激性般表现出来,充分体现的李贺的诗才。
这是李贺去凭吊西晋龙骧将军王濬时,见墓地荒芜,棘草丛生,有感而作的一首诗。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朱自清《李贺年谱》认为作于李贺北游潞州时,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认为作于元和四年(809年)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吴企明《李贺集》认为作于元和三年(808年)十月李贺赴长安途中。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
为恋巴江好,无辞瘴雾蒸。
纵能朝杜宇,可得值苍鹰。
石小虚填海,芦铦未破矰。
知来有乾鹊,何不向雕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