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石门精室的长老一身如梦,旃檀木已成林,都是他亲手栽种。
时光流逝,刹那之间已不是昔日的长老,诵念的万遍《妙法莲华经》也不知道替谁超度?
如今年已七十,自然达到了忘机的境界,贪爱等欲望应该都已忘记而筋力也都微弱了。
但还是不要通过东窗向春天的旷野张望吧,那里,太阳升起的时候,正是鲜花开放,雉鸟雌雄双飞的季节。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属于借题发挥,即借用石门长老的形象,抒发作者忠于朝庭、希望得到朝庭的理解和重新起用,而长期被冷落的悲愤失望的心情。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说长老人生如梦,看到了长老能够做到心无所住、自由无碍。第二句借“旃檀”的形象,说明官场新贵们的得势,似偏离柳宗元的原意。长老亲手栽种的旃檀木已经蔚然成林,让人闻到了浓郁的芳香。柳宗元写这两句,亦感叹时间流逝之快,喻指青春不在的长老培养了众多弟子,经他的教育而成道场人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少顷之时,念念相生相灭,已不是过去的旧人,而是变成了新人,柳宗元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否定长老的诵经,长老诵经既是为自己用,更是为众生用,是为了回向众生。有人说“三、四句再借“石门长老”之言,说明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作者的忠心无人理解,等待重新起用已经无望”。诗人并没明确说这两句就是长老讲的话,说“借“石门长老’之言”似不充分。柳宗元在此并不是谈过于严肃的事情,而是戏谑一番长老,理应不涉及政治上的重新启用的问题。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长老到柳宗元为他写这首诗那年已经七十岁了,已达到了忘机的境界了,贪爱欲望都忘记了,身体的筋力也都衰微了。也就是说,随着年纪的增大,身体素质不如以前好了,但能够达到忘机的境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强求强为所致。“五、六句以“石门长老’的形象和自白,慨叹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负的落空。”柳宗元写此诗在永州,对朝廷还有幻想,并没有慨叹生平抱负的落空,他被召回长安,再被贬滴到柳州,重新被朝廷重用的抱负才算落空。诗人以七十岁的石门长老作为题咏对象,在慨叹人生易老这一传统主题的同时,寄寓着自己韶华易逝、岁月空度的无奈和悲叹。此诗主题是赞颂长老,基调应不是悲叹,不能以人生易老这一传统主题解此诗,主题是对长老的赞叹与调侃,有悲也有喜,喜感更突出些。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诗中柳宗元劝诫长老不要到东轩眺望,并不是柳宗元真的去劝诫长老。要是站在了东轩眺望春日的野外,见到花朵开放,旭日升起,野鸡雄雌追逐嬉耍的景象,七十了仍然无妻,孑然一身,感物伤心,得不偿失。诗中把战国初的犊牧子与中唐的长老比较,两个老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追求也不同,长老见景思春,是假定性想象,假定性想象中的长老与犊牧子具有相近性,不但年龄相近,而且生理的欲望相近。这两句,为这首诗带来新奇的审美感受,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可谓是诗的转折之处。这两句作为点睛之笔,一扫些许沉闷气,让整首诗活泼起来,用典故用得恰到好处,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这首诗既写长老守身如玉,又间接流露诗人的性意识。既有出家得道高僧之形象,又间接让人联想贬谪中诗人的生活境遇,诗外也并不是全然没有诗人苦中作乐的影子。
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说,此诗是柳宗元偕堂弟柳宗直于元和元年(806年)三月八日游永州华严岩后所作,但蒋凡认为柳宗元此诗乃永贞末被贬为永州司马数月后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大好确定,大概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特别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之后,崇佛弥甚。他曾长期寄居佛寺,与许多僧人有交往,且常以诗文与僧人酬唱应对,与石门长老也交从甚密,这首诗是与石门长老酬唱应对之作。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江山如画,茅檐低厦,妇蚕缫婢织红奴耕稼。务桑麻,捕鱼虾。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兴,休羡他。亡,休羡他。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中有句,浩难写。
诗人例入西湖社。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国,十里水晶台榭。更复道横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