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峰二首

唐代高适

其一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其二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白话译文

其一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其二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词句注释

  1. 百丈峰:敦煌集本作“百尺烽”。彭兰认为百丈峰即河州凤林县石门山中高峰,谓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右至皋兰即到此地。若为“百尺烽”则指武威郡的烽火台。
  2. 燕支:燕支:山名,祁连山支脉,又作“焉支”或“胭脂”,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凉州记》:“焉支山在西郡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汉武帝元狩二年,年轻将领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进,过焉支山,击败匈奴,夺得河西地区,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通道,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自此,焉支山成为胜利的象征而载入史册。
  3. 汉垒:汉代的军事堡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苍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间:敦煌集本作“冥”,亦通。
  4. 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 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据《史记·卫青骠骑列传》载,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出陇西击匈奴,过焉支山一千余里,元狩四年(前119年)又接连出击。霍,敦煌集本作“卫”,误。
  6. 此:《全唐诗》下注:“一作北。”
  7.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不灭:《史记·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霍去病)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此反用其意,谓武力征讨徒劳无益。
  8. 寒山:敦煌集本作“塞下”。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魏书·外戚传上·贺泥》:“太祖崩,京师草草。”
  9. 见:《全唐诗》下注:“一作有。”飞:敦煌集本作“来”。
  10. 晋武:指晋武帝司马炎。据《晋书·武帝纪》,司马炎代魏建晋后,大封宗室,酿成“八王之乱”;又除去州郡武备,造成日后“五胡乱华”的局面。因其即位之初尚能作为,后来荒于政事,留下政治危机,故曰“轻后事”。
  11. ⑾惠皇:指晋惠帝司马衷。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据《晋书·惠帝纪》,他在位期间,“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权贵横暴,天下荒乱。“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都是他在位时发生的事情。
  12. ⑿瀍洛:瀍水和洛水,都在河南。此指西晋京城洛阳一带,洛阳正在两水汇合处。此句指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开始的“八王之乱”。
  13. 胡羯:指五胡,包括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五族。此句指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至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之间,西部与北部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割据混战,侵扰中原,史称“五胡十六国”。
  14. 鼎沸:比喻形势纷扰混乱。
  15.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汉书·武帝纪》:“太初三年,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敦煌集本作“五凉”,“徒”作“更”。五凉,则指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所据之地在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及青海海东一带。自尊:指叛离自行割据。
  16. 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史记·匈奴列传》:“单于之庭,直代、云中。”索隐:“案谓匈奴所都处为庭。”敦煌集本作“白亭”。白亭在甘肃民勤县北,唐时本白亭守捉,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为巩固凉州防务,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为大唐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联系此诗写作背景,此处应为“白亭”。
  17. 青阳门:晋宫门名。《太平御览》卷一八三:“晋宫门又有大夏门、长春门、朱明门、青阳门。”《读史方舆纪要》“凉州卫姑臧”条:“宫门南曰端门,东曰青角门。中城之门,曰广厦门,北曰洪范门,南日凉风门,东曰青阳门。”
  18. 朝市:朝廷,都城。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王利器集解:“朝市,犹言朝廷。”

作品赏析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此诗怀古伤今,以登高见汉垒引起思古之幽情,借汉武帝派霍去病连年征讨匈奴却终于难灭的史实,表达对吐蕃侵扰大唐国土的忧虑,认为对吐蕃的行为要坚决反击,但一味使用武力却不是长久之计。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獗之意。“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此首借古鉴今,因远望白亭路而想起西晋由于两代君主的昏庸导致内乱外患的史实,意在提醒当朝统治者要处理好内政和外交,不要步西晋后尘。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两首诗主题一致,写法不同。第一首前四句写边地风景,大笔勾勒,雄浑苍凉,中间四句怀古,忧虑重重,思绪深沉,结尾两句由景入情。第二首前六句怀古,七、八句回到眼前之景,最后两句依然伤古,隐然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

创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百丈峰位于甘肃武威,武威当时是河西节度使治所。天宝十一载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当时哥舒翰在临洮有战事,因而未得见。高适后又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唐汝询《唐诗解》:(其一)此叹苦战之无益也。言登高而望边境,见汉垒而想去病之北征,其时以为必灭匈奴面后已,然终果灭乎?狼居胥之封徒草草耳,既无足称,然睹鸿雁之飞而独伤怀抱者,窃有感于传书之事也。夫去病伪功而取封,子卿守节而薄赏,适盖有慨于当时矣。

猜你喜欢

白洋潮

明代 • 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满庭芳·天风海涛

元代 • 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沧浪亭记

宋代 •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酒泉子·空碛无边

五代 • 孙光宪

空碛无边,万里阳关道路。马萧萧,人去去,陇云愁。

香貂旧制戎衣窄,胡霜千里白。绮罗心,魂梦隔,上高楼。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清代 • 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高适
简介描述:

高适(704年—765年,详见人物争议目录),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

高适早年家贫潦倒,壮年时期多寓居梁宋一带,曾与李白、杜甫等人交游。近50岁时经张九皋推荐中有道科进入仕途,任封丘县尉,不久辞去。后得哥舒翰赏识,入河西幕府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陷落后曾请缨守长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后间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载,玄宗封诸王分镇天下,高适切谏不可,升谏议大夫,后被肃宗召见,分析江东局势,肃宗奇之,任为御史大夫兼淮南节度使、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平永王之乱。高适为官“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权宦李辅国忌其才,数加诋毁,遂被贬为太子少詹事,后历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封渤海侯。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载了恢弘豪迈的盛唐气势,又流露出与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异的特质。他在第一次长安应试失意之后,选择客居宋中,此时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与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现出一种苍凉与悲切的艺术风格。游于燕赵之时,诗人所见多令人愤怨之事,他以饱含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蓟门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现实的诗作。寓居淇上之时,他有感于田园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山水田园诗作。著有《别韦参军》《燕歌行》《别董大》《封丘作》《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酬裴员外以诗代书》《人日寄杜二拾遗》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