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两汉刘秀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白话译文

光武帝来到临淄,亲自慰劳军队,群臣在这里隆重地聚会。光武帝对耿弇说:“从前韩信因攻破历下而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扬名。历下和祝阿都是齐国的西界,你与韩信的功绩也足以相比。但韩信袭击的是已经降伏的对手,而将军却独力战胜强大的敌人,这个功绩的取得,确实要比韩信难。再说田横烹杀了郦生,等到田横投降,汉高帝下诏告诫卫尉郦商,不许他与田横结仇。张步也曾杀过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要下诏给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这两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将军从前在南阳时,就提出了这项重要的计策,我原以为迂远疏阔,很难实现,现在看来,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词句注释

1、临淄:县者。原春秋战国时齐国的都城,在今山东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随刘秀起兵,后拜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在扫平齐地割据势力张步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2、车驾:即车,皇帝外出时乘用,因代指皇帝。这里指汉光武帝刘秀。

3、韩信破历下:汉高帝三年,韩信袭击历下军,占领齐国首都临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东长清县。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张步屯军祝阿,耿弇率兵讨伐,大破张步。后两军又战于临淄,时光武帝车驾亲自劳军,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历下,祝阿都是古时齐,鲁的分界,在齐国的西部。

6、袭击已降:韩信袭破历下之前,刘邦已派郦食其到齐,游说齐王。齐王同意与汉和好,并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趁其不备袭击齐军,并攻灭齐国。

7、勍敌:劲敌。实力强大的敌人。

8、田横烹郦生:当韩信袭历下时,田横以为郦生出卖了自己,便将郦生烹杀。

9、卫尉:官名。即郦商,郦食其的弟弟,刘邦即位后封信成侯。刘邦曾警告郦商不得报仇。

10、张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禄大夫伏隆拜张步为东海太守,刘永也遣使立张步为齐王。张步接受刘永的封号,杀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亲伏湛。

11、将军二句:耿弇在南阳跟从刘秀,曾自请北收上谷兵(王莽时、耿父为上谷太守)、平定渔阳的彭宠,涿郡的张丰、向东消灭张步、平定齐地。刘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创作背景

公元29年冬,即位四年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新成立的政权,派遣建威将军耿弇率领大军讨伐割据青州的军阀张步。耿弇智勇双全、指挥有方。他先攻祝阿城,“自旦攻城,未中(午)拔之”;继而又“声东击西”,消灭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先后攻占了巨里城,临淄城。在“飞矢中弇股”的情况下,他仍身先士卒,率领将士歼灭了敌军主力部队,敌人处于土崩瓦解之势。胜利在望,光武帝亲临临淄,慰劳耿弇,盛赞其大智大勇,与韩信“功足相方”,而且“难于信也”。光武借此以激励耿弇,争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又把自己处理张步同高祖处理田横相比,宣布对敌政策,以鼓励张步认清形势,归降汉朝。光武帝这一举动,既鼓舞了士气,振奋精神,又瓦解了敌军,有力地促使战争的迅速解决。不久,在耿弇的穷追猛打之下,张步不得不“肉袒负斧锧于军门”,投降了光武帝。至此,“齐地悉平,割据势力被铲除。”

作品鉴赏

这篇百余字的谈话精辟短小,特色鲜明。作者用事实说话,恰当地运用史实和现实相联系,评人论事,阐明观点。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层,写光武帝对耿弇削平割据的战略构想并不以为然,但当战争开始后耿弇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使光武帝为之振奋。尤其是当耿弇拿下临淄以后,光武帝深受震动,破例亲临前线劳军。他对耿军事上的才能和胜利极为赞赏,可他并不是滔滔不绝空发议论,而是用简练生动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如:过去用兵如神的韩信,是破历下开创了汉家基业的。而今,耿弇却以攻取祝阿而大显神威,可以说是和韩信“功足相方”了。过去,韩信平定青州,是“袭击已降”,借他人之力取胜,而现在耿弇却凭借自己的才智,“独拔勍敌”,这就高出韩信一筹了。所以说“其功乃难于信也”。这些事实表明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这些胜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个“有志者”,是个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历史和现实来评人论事,既省却了大段的空泛议论,又达到了表彰鼓励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悦诚服。作者以事实为依据,采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双全、功勋卓著。首先,作者用今昔对比,说明韩信“开基”和耿弇“发迹”皆在战略要地“齐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胜利无疑对稳定东汉局势有重大意义,其功劳是足以和韩信相媲美的。历史上,汉家基业的创立,是靠韩信这样一批功臣实现的,而现今的中兴,也是由于有耿弇一样的骁将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着,作者又进一步用衬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劳大大超过了韩信,因为韩信虽然勇冠三军、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齐国时是“袭击已降”,攻击的是放下武器的敌人,这算不了什么。而耿弇平定割据势力,却“独拔勍敌”,靠自己的智勇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所以“其功乃难于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韩信这位盖世英雄作衬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响。这种赞誉无疑会更加激励人们的斗志,也达到了光武帝劳军的目的。

第四句至第五句为第二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指明历史上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对田横投降后“诏卫慰不听为仇”,而现在对张步也将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诏大司徒释其怨”。这一比较,一方面交待了对敌政策,瓦解分化了敌人,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贤主的心理。对比和衬托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文字简短,语言生动。这段谈话一共六句三层。前三句为一层,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绩,简练阐述他不仅和韩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难于信”。中间两句为一层,作者用同类比较的方法回顾历史,联系现今,交待对张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敌人。最后一句为一层,盛赞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结束谈话。这三层紧密相联,环环相扣,不蔓不枝,观点鲜明。这段谈话,语言也异常简洁, 凝炼, 如对历史事件, 寥寥数笔精炼概括, 既不铺张展开, 也不妄加评论, 省却大量篇幅, 作到言简意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画龙点睛之妙, 因此, 至今还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的习惯用语。

本文只有百余字,但能恰当地引用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光武帝首先将耿弇的功业与西汉名将韩信相比,并且认为耿弇攻取祝阿比韩信攻破历下更难,所以更值得称颂,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战功。接着又引证史实,表明只要张步投降,他愿意赦免其罪过。这就进一步瓦解了敌军。

猜你喜欢

巢谷传

宋代 • 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

金朝 • 元好问

其一

翠叶轻笼豆颗均,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其二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华清宫二首

唐代 • 吴融

其一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其二

长生秘殿倚青苍,拟敌金庭不死乡。

无奈逝川东去急,秦陵松柏满残阳。

琐窗寒·玉兰

宋代 • 吴文英

绀缕堆云,清腮润玉,汜人初见。蛮腥未洗,海客一怀凄惋。渺征槎、去乘阆风,占香上国幽心展。□遗芳掩色,真恣凝澹,返魂骚畹。

一盼。千金换。又笑伴鸱夷,共归吴苑。离烟恨水,梦杳南天秋晚。比来时、瘦肌更销,冷薰沁骨悲乡远。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临江仙·寄严荪友

清代 • 纳兰性德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刘秀
简介描述:

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一说今湖北省枣阳市,一说今河南省南阳县瓦店南),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开国皇帝(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

刘秀早年入太学学习。王莽末年,赤眉、绿林起义先后爆发。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次年二月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后,刘縯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23年六月,新莽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刘秀突围调集援兵,与留守城内的义军合击,歼灭王莽军主力,取得了昆阳之战的胜利。其兄刘縯被更始帝杀害后,刘秀隐忍伪装,被更始帝封为萧王,派往河北,镇压并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势力大增,有“铜马帝”之称。25年6月,与更始帝决裂,正式称帝于鄗,重建汉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27年,农民起义军全被刘秀消灭。35年,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天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恢复了中国的统一。57年二月,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三岁,谥号光武,庙号世祖,安葬于原陵。

刘秀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推行度田令,打击地方豪强,缓解土地兼并;设立台阁制,强化皇权;改革监察制度,提高刺举职权,以强化中央集权;采取措施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轻徭薄赋,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居安思危,勤于政务,躬行节俭,开创了“光武中兴”的治世局面。

刘秀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