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宋代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白话译文

在雪花纷飞的清晨,四周军营吹起了凄清响亮的笳声,梦境里,不知是什么地方?披着铁甲的骑兵肃静无声,看去就像一股洪流那样奔驰。想起沦陷中的关塞山河,雁门关外,青海湖边。

一觉睡醒人还在寒灯淡光的深夜里,夜将尽天快亮,明月已斜照西窗。我相信自己能像班超那样在万里之外为国立功封侯。有谁能知道我呢?鬓发已经斑白,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却未死。

词句注释

  1. 夜游宫:词牌名,又名“新念别”等,双调五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2. 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作者友人。
  3. 雪晓:下雪的早晨。清笳:清凉的胡笳声。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
  4. 无声:古代夜行军,令士卒口中衔枚,故无声。
  5. 关河:关塞、河防。
  6. 雁门:即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7. 青海:即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青海际,青海湖边。与雁门一样都是古代边防重地。
  8. 睡觉:睡醒。
  9. 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所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
  10. “自许”句:是说自信能在万里之外立功封侯。《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在西域建立大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这里表示要取法班超。
  11. 鬓残:喻衰老。

作品赏析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首先描写了冷清孤寂的环境:漏尽更残,寒灯一点,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这样的环境,既和清笳乱起、铁骑似水的梦境相对照,又和作者从戎报国、封侯万里的雄心相映衬,使得全词增添了抑扬起伏的情致。梦境中军旅戎马生涯逼真,而现实中理想抱负却是一场幻梦。梦境何等的雄拔,现实却是何等的凄凉。梦内梦外的这种反差和错位,令人顿生英雄陌路之慨。虚实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现了词人的失落情怀。“有谁知”三字,照应“寄师伯浑”的题目,婉转地表示了把对方视为知己挚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

这首词抒发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了对宋朝皇帝和一些大臣主和苟安的不满。艺术上,这首词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上片的梦境与下片的现实处境和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明了在那样严峻的形势下,爱国志士却闲居家中,日思夜梦以求报国而不可得。

创作背景

《剑南文集》卷十四《师伯浑文集序》云:“乾道癸巳,予自成都适犍为,识隐士师伯浑于眉山。一见,知其天下伟人。伯浑自少时名震秦蜀,东被吴楚,一时高流皆尊慕之,愿与交。”乾道癸巳即乾道九年(1173年),犍为即嘉州(今四川乐山)。可知师伯浑是陆游乾道九年自成都赴嘉州知州任时在眉山结识的一位蜀中高士。淳熙元年(1174年)春陆游离嘉州。和师伯浑饯别于青衣江上。后四年师伯浑病逝,此词当作于这期间。

名家点评

  • 词学专家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自许封侯在万里”一句。语气振起,而接下来是“鬓虽残,心未死”两句。中间插入“有谁知”三个字,也是顿挫作势,使末二语——人虽老了,而杀敌雄心依然未死——更显得郁郁不平。若去掉这三字,语意虽也连属,而究竟要相形减色。

猜你喜欢

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五代 • 毛文锡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西陵遇风献康乐

南北朝 • 谢惠连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述志赋

魏晋 • 李暠

涉至虚以诞驾,乘有舆于本无,禀玄元而陶衍,承景灵之冥符。荫朝云之苍蔼,仰朗日之照煦。既敷既载,以育以成。幼希颜子曲肱之荣,游心上典,玩礼敦经。蔑玄冕于朱门,羡漆园之傲生。尚渔父于沧浪,善沮溺之耦耕,秽鸱鸢之笼吓,钦飞凤于太清。杜世竞于方寸,绝时誉之嘉声。超霄吟于崇岭。奇秀木之凌霜。挺修干之青葱,经岁寒而弥芳。情遥遥以远寄,想四老之晖光。将戢繁荣于常衢,控云辔而高骧。攀琼枝于玄圃,漱华泉之渌浆。和吟凤之逸响,应鸣鸾于南冈。

时弗获𩇕,心往形留,眷驾阳林,宛首一丘。冲风沐雨,载沉载浮。利害缤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乾扉奄寂以重闭,天地绝津而无舟。悼贞信之道薄,谢惭德于圜流。遂乃去玄览,应世宾,肇弱巾于东宫,并羽仪于英伦,践宣德之秘庭,翼明后于紫宸。赫赫谦光,崇明奕奕,岌岌王居,诜诜百辟,君希虞夏,臣庶夔益。

张王颓岩,梁后坠壑。淳风杪莽以永丧,搢绅沦胥而覆溺。吕发衅于闺墙,厥构摧以倾颠。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斯乃百六之恒数,起灭相因而迭然。于是人希逐鹿之图,家有雄霸之想,闇王命而不寻,邀非分于无象。故覆车接路而继轨,膏生灵于土壤。哀余类之忪懞,邈靡依而靡仰。求欲专而失逾远,寄玄珠于罔象。

悠悠凉道,鞠焉荒凶。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会,谅冥契而来同。跨弱水以建基,蹑昆墟以为墉,总奔驷之骇辔,接摧辕于峻峰。崇崖崨嶫,重险万寻,玄邃窈窕,磐纡嵚岑,榛棘交横,河广水深,狐狸夹路,鸮鵄群吟,挺非我以为用,任至当如影响。执同心以御物,怀自彼于握掌。匪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华德是用来庭,野逸所以就鞅。

休矣时英,茂哉隽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钩与斩袂!或脱梏而缨蕤,或后至而先列,采殊才于岩陆,拔翘彦于无际。思留侯之神遇,振高浪以荡秽;想孔明于草庐,运玄筹之罔滞。洪操槃而慷慨,起三军以激锐。咏群豪之高轨,嘉关张之飘杰,誓报曹而归刘,何义勇之超出!据断桥而横矛,亦雄姿之壮发。辉辉南珍,英英周鲁,挺奇荆吴,昭文烈武,建策乌林,龙骧江浦。摧堂堂之劲阵,郁风翔而云举,绍樊韩之远踪,侔徽猷于召武,非刘孙之鸿度,孰能臻兹大祜!信乾坤之相成,庶物希风而润雨。

崏益既荡,三江已清,穆穆盛勋,济济隆平,御群龙而奋策,弥万载以飞荣,仰遗尘于绝代,企高山而景行。将建朱旗以启路,驱长毂而迅征,靡商风以抗旆,拂招摇之华旌,资神兆于皇极,协五纬之所宁。赳赳干城,翼翼上弼,恣馘奔鲸,截彼丑类。且洒游尘于当阳,拯凉德于已坠。间昌寓之骖乘,暨襄城而按辔。知去害之在兹,体牧童之所述,审机动之至微,思遗餐而忘寐,表略韵于纨素,托精诚于白日。

蝶恋花·送祐之弟

宋代 • 辛弃疾

衰草残阳三万顷。不算飘零,天外孤鸿影。几许凄凉须痛饮,行人自向江头醒。

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

狱中上母书

明代 •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