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

宋代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白话译文

看穿虚幻的花花世界,把昨日的梦境看轻,把浮名看淡。穿着蜡封的鞋子去登山,进行真正的畅饮,手拄竹杖穿行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行走。身体清闲,内心平静。

天气初晴,带几分寒意,细雨后的清凉,更加让人神清气爽。在溪上的苔纸上闲闲地题上诗句,伴着烟雨,一遍遍吟唱菱歌,与你一同醉酒,抛却尘世的纷扰。

词句注释

  1. 空花:亦作“空华”。佛教指隐现于病眼者视觉之繁花状虚影,以喻纷繁假相。《楞严经》卷四:“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南朝梁萧统《讲解将毕赋》:“意树发空花,心莲吐轻馥。”宋司马光《游三门开化寺》:“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
  2. 蜡屐登山:屐 ,木鞋;蜡屐 ,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馀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灵运因祖父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业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3. 真率饮:宋吕希哲《侍讲杂记》卷下:“温公(司马光)熙宁三年辞枢密副使,不拜。四年,自永兴路安抚使迁京西北路安抚使,又辞不受。请西京闲居留台,许之。优游多暇,访求河南境内佳山水处,凡目之所睹,足之所历,穷尽幽胜之处。十数年间,倦于登览。于是乃与楚正叔通议、王安之朝议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肴馔不过五品,酒则无算。以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命之曰‘真率会’。”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事始一》:“司马温公有真率会,盖本于东晋初肆拜官相饬供馔。”事亦见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宋司马光《耆英会》:“洛下衣冠爱惜春,相从小饮任天真。”
  4. 筇杖:筇,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竹子,常用以制作手杖,即名“筇杖”。
  5. 心太平:谓心境简淡平和。《黄庭经》有云:“闲暇无事心太平。”陆游曾名其所居曰:“心太平庵”。
  6. 料峭: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早春季节的寒冷。
  7. 犹力:仍然强劲。
  8. 廉纤:叠韵联绵词语,用以形容小雨、细雨。
  9. 苔纸:即侧理纸。古代南越人用海苔制成的纸,其纹理纵横斜侧,故名“侧理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张华造《博物旨》四百卷,(晋武帝)即于御前赐青铁砚……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后人言‘陟里’,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唐李肇《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纸》:“苔纸以水苔为之,名侧理纸。”《剑南诗稿》卷二二《予所居南并镜湖北则陂泽重复抵海小舟纵所之或数日乃归》:“归来写苔纸,老惫无杰句。”
  10. 菱唱:即菱歌,采菱女子所唱的歌谣。

作品赏析

这首词有愤激之情,也有闲适之意。上片开头便说:“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这既是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思考,也是对过去生活的沉痛反思。词人将自己过去的崇高事业斥为追求浮名,这本身就含有怀才不遇的悲愤在内。“真率饮”和“自在行”写出了词人退隐生活之乐。这种闲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生活方式上,更表现为内心的安闲宁静。下片写春寒未尽,雨后天晴,词人在苔纸上写下闲居之诗,远处传来采莲女的菱歌声。这样的生活离金戈铁马的声音很远了,而离生活的真谛却很贴近了。这首词表明了陆游在功名与闲适之间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2]

这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而“身闲心太平”乃是全词核心,围绕以登山、散步、饮酒、题诗、听歌等生活细节。正因为有这样的核心,使得全词透露出平和淡雅的情调,细致生动而又轻松自在。但是,对于“心闲",陆游在开头即指出“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如果进一步去思考,这“尘世"对于陆游来说更多的是指南宋江山、政治局势和民生疾苦,这“浮名”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也包含他建功立业,恢复江山的宏图壮志。陆游并非只单纯地追求功名利禄,或甘于闲适无为的人,如果有请缨上阵的机会,他宁愿“匹马戍戎州”,而非“与君同醉醒”,只是因为朝廷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才不得不去“看破”、不得不去“放轻”。如果理解到追求与现实的冲突给陆游带来沉重的苦闷,以及为了排遣这种苦闷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就可以发现这里的“闲”字不自觉地隐含一种无奈的哀怨。

创作背景

陆游年轻时候有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行动,可惜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他只能“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忙于公务的闲暇,他也会吟风咏月,退隐之后,更是创作出大量抒发闲情逸致的诗词。

名家点评

  • 湘潭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庆云《放翁新论》:《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在表现陆游平和自适心境的同时,其实也表现了他自我宽慰、自我消解的心理。这样的矛盾心理虽然被种种的自适加以覆盖,但它毕竟始终存在着,并有进发出来的时候。

猜你喜欢

精骑集序

宋代 •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梦江南·千万恨

唐代 •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雨中再赋海山楼诗

宋代 • 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