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看穿虚幻的花花世界,把昨日的梦境看轻,把浮名看淡。穿着蜡封的鞋子去登山,进行真正的畅饮,手拄竹杖穿行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行走。身体清闲,内心平静。
天气初晴,带几分寒意,细雨后的清凉,更加让人神清气爽。在溪上的苔纸上闲闲地题上诗句,伴着烟雨,一遍遍吟唱菱歌,与你一同醉酒,抛却尘世的纷扰。
这首词有愤激之情,也有闲适之意。上片开头便说:“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这既是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思考,也是对过去生活的沉痛反思。词人将自己过去的崇高事业斥为追求浮名,这本身就含有怀才不遇的悲愤在内。“真率饮”和“自在行”写出了词人退隐生活之乐。这种闲不仅表现在外在的生活方式上,更表现为内心的安闲宁静。下片写春寒未尽,雨后天晴,词人在苔纸上写下闲居之诗,远处传来采莲女的菱歌声。这样的生活离金戈铁马的声音很远了,而离生活的真谛却很贴近了。这首词表明了陆游在功名与闲适之间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2]
这是一首描写乡居生活的词,而“身闲心太平”乃是全词核心,围绕以登山、散步、饮酒、题诗、听歌等生活细节。正因为有这样的核心,使得全词透露出平和淡雅的情调,细致生动而又轻松自在。但是,对于“心闲",陆游在开头即指出“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如果进一步去思考,这“尘世"对于陆游来说更多的是指南宋江山、政治局势和民生疾苦,这“浮名”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也包含他建功立业,恢复江山的宏图壮志。陆游并非只单纯地追求功名利禄,或甘于闲适无为的人,如果有请缨上阵的机会,他宁愿“匹马戍戎州”,而非“与君同醉醒”,只是因为朝廷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他才不得不去“看破”、不得不去“放轻”。如果理解到追求与现实的冲突给陆游带来沉重的苦闷,以及为了排遣这种苦闷而进行的种种努力,就可以发现这里的“闲”字不自觉地隐含一种无奈的哀怨。
陆游年轻时候有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决心和行动,可惜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他只能“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忙于公务的闲暇,他也会吟风咏月,退隐之后,更是创作出大量抒发闲情逸致的诗词。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