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头水

宋代陆游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白话译文

十月的边塞,已经下起了雨雪。边关将士们深夜不眠,手握绿沉枪严阵以待。

但深夜听到陇水流过,便思念故乡,起来后泪流数行。

我告诉壮士要勉励自己奋发图强,男儿生下来就应该胸怀天下,志在四方。

像马援那样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其所常,怎么能像女子一样不离开厅堂呢?

我生下来虽然志在四方,但生不逢时,朝廷执行和亲政策,每年都将大量金银布帛送到胡人那边,如何不令人悲伤?

夜晚看到那太白星已经收敛光芒,欲以一死报国却没有了战场!

词句注释

  1. 自疆:即“自强”,自我勉励,奋发图强。疆,同“强”。
  2. 堕地:指出生。
  3. 裹尸马革:指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概。
  4. 胡羌:指胡人和羌人,泛称西方和北方各族。

作品赏析

《陇头水》是陆游晚年的作品,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全诗四句一转,首四句写戍边壮士难以排遣的乡愁。第一句写边地早寒,“十月天雨霜”已给诗抹上了一层哀伤的色调,制造了气氛。“陇头”,本是地名,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边地的泛称。“雨”在句中作动词用,“雨霜”即降霜。

第二句点明所写对象身份是戍边将士。诗人以一个“夜”字,隐约地表达了终夜难眠,抚枪兴叹之意,开始触及全诗主题,并由此而自然地转入三、四句“乡愁”的抒写。三、四句写战士的乡愁。古乐府《横吹曲·陇头流水歌》有“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之句;《陇头歌辞》也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的内容,都写征人对故乡的思恋和由此而导发的愁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即化用此意,显见思乡之情,极是深沉使侧。“我语壮士”四句语气一转,以长者的口吻勉励战士为国立功,鼓励他们从哀伤中解脱出来。“我语”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勉慰之意;“男儿”以下三句是勉慰的具体内容。

先指出男儿本应以天下为志,诗人从大处落笔,有意指出,为了国家民族,壮士不应割舍不断故乡之恋,家人之思。“襄尸马革固其常”,则是“志四方”的深入和具体化,以豪语激奋将士。“襄尸马革”典出《后汉书·马援传》:“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耳。”后常用来表达英勇作战,献身国家的意思。

“岂若”的意思约相当于“怎么可以像那样”。“妇女不下堂”,典出《春秋》襄公三十年《谷梁传》:“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如果说“裹尸马革”是正面激励,那么“岂若妇女不下堂”句则是从反面戒勉,指出男子汉大丈夫,本不应作女子态,留恋家庭小天地。这四句紧承前四句守边将士的情绪而来,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情节,揭示本质,明显地是采用了古代民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

它使诗形成了自然的过渡,也加强了诗感染人的力量。正是这明知而故问,有意而作态,使全诗形成新的转折。“生逢”四句以战士的口吻作答,表达了全诗的主题。诗指出,南宋王朝既已对敌妥约投降,成边壮士虽决心以死报国,也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了。从内容看,已直刺当时的政治、军事的现实。“岁攀金絮输胡羌”,是说每年要用车子装了无以数计的金银丝帛,送到金人那里苟求偏安。句中“拳”指用车载运;“羌胡”借指女真贵族。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小王朝与女真贵族达成了届辱的“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缴纳银25万两,组25万匹;隆兴二年(1164),宋金又订立了“隆兴和议”,议定金、宋之间是叔侄之国。诗中“和亲”、“岁辇”即指此而言。这里,诗人通过将士之口,表达自己对南宋投降派屈膝辱国、耻事敌虏行为的痛心疾首之情。“夜视太白”两句又从上两句中化出,是上两句内容导出的结果。

“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是“上公大将军之象”,主杀伐,故诗中多以此比喻兵戎之事。李白《胡无人》即有“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之说。悲叹“太白收光芒”,就是说南宋朝廷无意北伐,因此而使戍边壮士落到了报国无门的地步,所以下面就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感慨了。这末四句既承上,对劝慰作答,又指出了将士之所以抚枪难眠,悲戚忧伤的原因。

因此,它不仅和“我语壮士”四句直接相承,就是和诗开头四句也暗暗关连,首四句是外在的表现,末四句是内在的原因。我们不妨这样看:全诗十二句中,首四句和末四句是实写,中间四句是虚写;写报国无战场是实,是本旨,语劝慰之意是虚,是引言,只是为了引出“报国无战场”的感慨。所以,就整首诗看,诗中感情的抒写是逐层深入的,诗中的内在联系是极为紧密的。

这首诗用韵很有特色,全诗一韵到底,句句押韵。这不仅能给人以完整统一,一气呵成的感觉,还能使人感受到诗人有如江河奔流,澎湃倾泻而出的感情,使诗在感情的抒写上独具激荡人心的力量。

猜你喜欢

早过淇县

清代 • 查慎行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清代 •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送陈章甫

唐代 •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短灯檠歌

唐代 • 韩愈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陆游
简介描述: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陆游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遭到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被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留下绝笔诗《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陆游著有《剑南诗稿》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