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灯檠歌

唐代韩愈

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黄帘绿幕朱户闭,风露气入秋堂凉。

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床。

太学儒生东鲁客,二十辞家来射策。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

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吁嗟世事无不然,墙角君看短檠弃。

白话译文

长长的檠架长达八尺,但也徒自没用,短的灯架虽然只有二尺长,却又方便又明亮。

黄色的窗帘、绿色的帷幕、朱红的大门,夜晚到来时都已关闭,秋风冷露进人堂屋,带来阵阵凉气。

少妇为远方的丈夫制衣,泪眼昏暗,不断地用玉簪挑亮灯芯并靠近床前。

她的丈夫是在太学里读书的儒生,二十岁就离开家乡东鲁到京城来应试。

每天读书到深夜,用很小的字来撰写文章,两只眼睛累得昏花,头顶上也是白发丛生。

那时候他也举着二尺的灯檠在案前,一直看书到天亮也不睡觉。

一旦功名富贵到手,他就恣情享乐,家中长檠高高地架着,照亮了满身珠翠的美人。

令人感叹的是人间的事情无不如此,请你看看那丢弃在墙角的短灯檠吧!

词句注释

  1. 灯檠(qíng):古代照明用油灯,上有灯盘,盛油并放置灯芯,下有立柱,叫做灯檠,俗称灯架。
  2. 便且光:使用方便而又灯光明亮。
  3. 朱户:红色的大门。古代王侯贵族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所以“朱门”又是贵族邸宅的代称。
  4. 搔头:即玉响,古时女子首饰。
  5. 东鲁:山东。
  6. 射策 :汉代取士方法之一。主试者提出问题,书之于策,分为甲乙科,应试者任取其中的题目进行解答,按题目的难易及回答结果而分优劣。此指科举考试。
  7. 缀语言:缀, 联缀。缀语言,即写文章。
  8. 眵(chī):即俗语所谓“眼屎”。
  9. 还自恣:还,立即,马上。自恣,放纵自娱,任情享乐。
  10. 珠翠:指美人。珠翠为女子佩带的饰物,所以用之代指美人。
  11. 吁嗟 :叹词,表示感叹。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太学儒生短灯(小灯)夜间苦读情态,诗大约有太学生读书生活的实况作依据,形象历历可见。韩愈对自已的学生,一方面是热情关怀,另一方面是深切勉励,谆谆教诲,有如自己便是一盏“此时提携当案前”为太学儒生燃烧照明的“短灯檠”

诗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八尺长檠”(豪华高灯)与二尺短檠”(太学生所用小灯)的对比,诗首尾俱咏此。开首就道“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联系诗“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句,可知“空自长”指富贵人家恣纵淫乐的空虚生活。诗人否定这种生活,“吁嗟世事无不然”!可叹世上苦心追求这种生活的人还有的是。所以诗人觉得有必要对学生来一番剖析,应以“短檠二尺便且光”自豪,傲对“长檠八尺空自长”。自甘淡泊勤奋,而且非仅一时,而是一世。长短灯檠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象征。

中间部分自“黄帘绿幕朱户闭”至“看书到晓哪能眠”共十句,写太学生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已是深秋季节,因为路途遥远,家中寄来的冬衣尚未到,只好忍寒。诗中特写一位“东鲁儒生”,可能是韩愈所赏识的勤奋好学而多才的年轻人,来国子监就读准备应礼部会试。他与短灯檠为伴, “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二十岁已满头白发,“此时提携当案前,看书到晓那能眠”?将短灯移近,又是写又是读,奋战不已。看着这有为的青年,韩愈赞赏同情,又不免有点隐忧,怕青年一旦飞黄腾达便抛弃了艰苦勤奋的好作风。所以末四句便特别提醒青年人:永远别忘了墙角的二尺短灯檠。

韩愈此时年逾不惑,已走了其人生之旅的大部路程。此次由职方员外郎重调国子博士,乃是降低职位,但他心无怨尤烦躁之情,读此《短灯檠歌》可知。一位忠诚职守的老教授、甘为学生照明路途的“短灯檠”的形容跃然纸上。大言之,“短灯檠”精神可说是韩的一种人生志向,非仅为对青年的期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元和七年(812年) 春,时韩愈由江陵入京,担任任国子博士,诗人依据太学儒生夜间短灯苦读的实况为依据,为太学儒生“东鲁客”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宋代学者黄彻《碧溪诗话》:杜(甫)《夜宴左氏庄》云:“检书烧烛短。”烛正不宜观书,检阅时暂可也。退之“短檠二尺便且光”,可谓灯窗中人语。
  • 南宋学者黄震《黄氏日钞》:《短檠歌》有感慨意。
  • 清代词人、学者朱彝尊《批韩诗》:朱彝尊曰:立意好,兴趣亦不乏。第“裁衣”二句是女子事,于前后语意不伦,删之为净。何焯曰:应“寄远”(“二十辞家”句下)。映“眼暗”(“两目眵昏”句下)。映“近床”(“此时提携”句下)。推开妙(“吁嗟世事”句下)。一笔收转(末句下)。此诗骨节俱灵,字无虚设。首句以宾形主,却是倒插法,“空自长”即反对“照珠翠”也。帘幕户堂,逐层衬人,“近床”正为结句“墙角”一喟。以“裁衣”衬起读书,其间关照亦甚密。“照珠翠”句与“裁衣”、“看书”两层对射,亦若长短檠之相待然。“吁嗟世事”一语,可慨者深矣!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贫贱糟糠,讽喻深切。
  • 清代学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先安放“长檠”一笔,下专就“短檠”摹写,然后归到“长檠高张短檠置”,章法便尔警健。
  • 民国风学者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首二句借宾定主,含下二段。“黄帘”四句写短檠之便于裁衣。“太学”六句写短檠之便于看书。“一朝”二句词意紧炼,回映上二段。“吁嗟”句推广言之,即小见大,包扫一切。末句收到本题,悬崖勒马,不再添一句。笔力高绝。读此诗,觉世态炎凉,活现纸上。顾氏本批云:“‘裁衣’二句是女子事,于前后语意不伦,删之为净。”鄙意删此二句,“太学”句接上“凉”字韵,少融洽,下“照珠翠”句亦竟无根。盖富贵自恣,即看书之人,照珠翠即裁衣之人。韩诗用意极精细,血脉贯通,乌可妄删去哉?

猜你喜欢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折桂令·风雨登虎丘

元代 • 乔吉

半天风雨如秋。怪石於菟,老树钩娄,苔绣禅阶,尘黏诗壁,云湿经楼。琴调冷声闲虎丘,剑光寒影动龙湫。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卷胥魂,山锁吴愁。

夜游宫·窗外捎溪雨响

宋代 • 吴文英

竹窗听雨,坐久隐几就睡,既觉,见水仙娟娟于灯影中

窗外捎溪雨响。映窗里、嚼花灯冷。浑似萧湘系孤艇。见幽仙,步凌波,月边影。

香苦欺寒劲。牵梦绕、沧涛千顷。梦觉新愁旧风景。绀云欹,玉搔斜,酒初醒。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代 •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韩愈
简介描述: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