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百叶桃花

唐代韩愈

知制诰时作

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竹见玲珑。

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

白话译文

任知制诰时所作

两棵百叶桃花树到了晚上越发地红艳起来,掩映着绿竹,在窗外显得分外玲珑可爱。

大概它是知道侍史已归内庭,所以在这里陪伴着诸曹的仙郎们在宫禁中宿夜吧。

词句注释

  1. 百叶桃:碧桃,桃的一种,又称千叶桃,唐人称此花能消恨。百叶,花重瓣,瓣多或重叠的意思。
  2. 双桃:双朵桃花在一枝,或双果实在一起,或子母桃。
  3. 窥窗:拟人化,指窗外的桃花好像向窗内窥看。
  4. 窥:或作归,或作临,此从嘉祐杭本。
  5. 见:同“现”。
  6. 玲珑:本指玉声,此指空明貌。
  7. 侍史:古制尚书进内庭值班时由侍史护从。应劭《汉官仪》曰:“尚书入直台廨中,给侍史一人,女侍史二人。”此处代指尚书。
  8. 天上:指内庭。
  9. 仙郎:古称尚书省诸曹郎官为仙郎。韩愈当时官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属尚书省,故称仙郎。
  10. 禁中:亦指内廷。

作品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迁吏部考功郎中知制诰,职务近枢要,得与朝事的愉快心情。

前二句流露出对桃花的赞美,桃花象征着春天。双桃暗示韩愈身兼两大重任,感觉到自己春天的来临,只是人生四十以后晚了些。此诗说明,呼吁发扬儒学仁和思想的韩愈终于在四十岁之后,开始迎来了他人生中的春天,可以穿上绯红官服且身兼双职,只是还没有完全实现理想,还有些寂寞罢了。

后两句将自己比作归天上管的“仙郎”,说明诗人很满意自己现在的职位,在韩诗中很难得见这样一份好心情。

巧妙的是,此诗用拟人化手法,以碧桃自述,更觉百叶桃花鲜红明媚、体态玲珑,活灵活现,犹如桃仙美女玉立窗前。写景抒情,不弱王右丞小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时韩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夜里在宫禁中值宿所作。当时作者独自值宿禁中,窗外桃花鲜艳怡人,心情格外惬意,写下这首小诗。

名家点评

  • 宋代诗人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退之《百叶绯桃》云:“应知侍史归天上,故伴:仙郎宿禁中。”(周礼·天官》注:奚三百人,若今之侍史官婢。后汉尚书郎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婉丽。执香炉,护衣服。
  • 清代学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昌黎集》赋诗: 《题百叶桃花》张裕《江南杂题》亦有“红鲜百叶桃”之句。首句“晚"字即呼起下连。第二,愈淡愈艳,透出“晚更红”。
  • 近代学者程学恂《韩诗臆说》:公于此等,亦自风情不减,故如“朱颜皓发讶莫”,“金钗半醉坐添春”,皆不足为公回护。

猜你喜欢

游南阳清泠泉

唐代 • 李白

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登盘山绝顶

明代 •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感皇恩·骑马踏红尘

宋代 • 赵企

骑马踏红尘,长安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赠写御容妙善师

宋代 • 苏轼

忆昔射策干先皇,珠帘翠幄分两厢。

紫衣中使下传诏,跪捧冉冉闻天香。

仰观眩晃目生晕,但见晓色开扶桑。

迎阳晚出步就坐,绛纱玉斧光照廊。

野人不识日月角,仿佛尚记重瞳光。

三年归来真一梦,桥山松桧凄风霜。

天容玉色谁敢画,老师古寺昼闭房。

梦中神授心有得,觉来信手笔已忘。

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元老侑坐须眉古,虎臣立侍冠剑长。

平生惯写龙凤质,肯顾草间猿与獐。

都人踏破铁门限,黄金白璧空堆床。

尔来摹写亦到我,谓是先帝白发郎。

不须览镜坐自了,明年乞身归故乡。

江城子·病起春尽

明代 •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千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韩愈
简介描述: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最初两任节度推官,后授四门博士,升监察御史。因论宫市之弊而被贬为阳山县令,之后遇赦,调江陵法曹参军。历任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后被召入朝,拜国子祭酒。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加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开古文运动之滥觞。后人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