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彼落日暮,爱此寒泉清。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
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流连太阳落山的景致,喜爱这寒泉的清清。
夕阳的余辉逐着水波闪烁,荡漾的流水如我游子的心情。
望着云和月唱起了歌子,歌声落了,又起了松声。
首二句交待时间、地点,表明心情。远方是落日暮景,故谓之“彼”,近处是清伶泉水,故谓之“此”。因已近黄昏,恐游难尽兴,故而“惜”,又因泉水清澄,尚可一慰情怀,故而“爱”。这里,诗人通过一彼一此,一惜一爱,将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贴切地揉合在一起,使得全诗开篇便妙。
“西辉逐流水”,将远景近景合而为一,构成一幅动荡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荡漾游子情”,是情寓景中,又是由景生情。落日的徐辉洒落在清湛无比而又潺潺流动的泉水之上,四围一片静寂,世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神奇、美妙,当此之际,谁能不为之动情。而那一弯曲折起伏、奔流不息的流水,正象征着游子绵远深长而又难以为怀的情思。
这种难以为怀的情思确是令人无法把握的,它既真切可感,却又迷离朦胧,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但又是浓烈的、深厚的。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思,诗人写下了“空歌望云月,曲尽一长松声”的优美诗句。“云月”,暗示了时间的变化,“长松”,增添了场景的幽深。遥望云月,高歌一曲,曲尽之后,唯闻松涛阵阵,在广袤的空间鸣响,这是幽邃、广远的境界。在这境界之中,包含着许多诗人的情怀。
这首诗虽仅短短六句,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景与情的极度融和、结尾的含蓄蕴藉自不必说,单以情来讲,就已令人体味不尽了。它有惜有爱,既略含游子的悲凉,又带有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多方面的包容性,大大扩展了诗作的外延,给人留下极极广阔的想象余地。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李白漫游来到南阳(今属河南),写下了这首纪游之作。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月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