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唐代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白话译文

我和从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玩赏那初升的玉兔。

淡淡月光泻在水上泄在树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苒苒这窗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今古。

德高望重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他今夜必定如庄舄思越之苦。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微风吹拂着清香四溢的兰杜。

词语注释

  1. 从弟:堂弟。斋:书房。山阴:今浙江绍兴。崔少府:即崔国辅,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职山阴(浙江绍兴)县尉。少府,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次于县令。唐代科第出身的士子也任其职。
  2. 帷:帘幕,一作“帐”。
  3. 澹:水缓缓地流。
  4. 演漾:水流摇荡。
  5. 苒苒:渐渐。一作“荏苒”,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月亮圆缺反复多次。
  6. 澄澄:清亮透明,指月色。
  7.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8. 越吟:楚国庄舄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9. 共:一作“其”。如何:一作“何如”。
  10. 吹:一作“出”。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兰,一作“芳”。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玩月”。诗人与堂弟高卧南斋时,月亮刚刚出来。渐渐地升高之后,清辉遍洒水上、树木上,倾泻在窗户上。这两句写月光很有特色,尤其是一个“澹”字、一个“演漾”,逼真地说出了月光照地时人对月光的感觉。

诗人没有停留在对月色的描摹上,而是宕开一笔,写对月亮的思考:亘古以来,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可是人呢?人也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人都看着月亮。月光依然,而人生不常啊。

继而诗人悬想朋友崔少府也必定在这清月之下、清江之畔吟诗。诗人与朋友虽相隔千里,但同在望月。诗的最后一句“微风吹兰杜”最有意味:不说对朋友思念,而写兰杜之芳,那么,这兰杜之芳能吹到朋友那里去吗?朋友知道我在思念他吗?

玩月思友,由月忆人。感慨清光依旧、人生聚散无常。诗的开头点出“南斋”;二句点“明月”;三、四句触发主题,写玩月;五、六句由玩月而生发,写流光如逝,世事多变;七、八句转写忆故友;最后写故人的文章道德,恰如兰杜,芳香四溢,闻名遐迩。全诗笔不离月,景不离情,情景交融,景情相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历代评价

  • 《唐诗别裁》: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
  •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着墨不多,自觉深远。
  • 《超纯斋诗词》: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这首诗由此人此景联想到彼景彼情,且情景交融,独具特色。

猜你喜欢

送人游岭南

唐代 •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 •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高帝求贤诏

两汉 • 刘邦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我共安利之,可乎?贤人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缭绫

唐代 •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新雁过妆楼·梦醒芙蓉

宋代 • 吴文英

梦醒芙蓉。风檐近、浑疑佩玉丁东。翠微流水,都是惜别行踪。宋玉秋花相比瘦,赋情更苦似秋浓。小黄昏,绀云暮合,不见征鸿。

宜城当时放客,认燕泥旧迹,返照楼空。夜阑心事,灯外败壁哀蛩。江寒夜枫怨落,怕流作题情肠断红。行云远,料澹蛾人在,秋香月中。

王昌龄
简介描述:

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太原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其诗境雄浑开阔,自成一格。明王世贞论盛唐七绝时,认为只有王昌龄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王昌龄的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文集六卷,编诗四卷。主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