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腰上佩带的羽箭已长期凋零,只叹未到燕然山刻石记功名。
想我老夫尚能横越那大沙漠,诸位何至于新亭落泪空悲鸣。
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
应牢牢记住常年江湖泊船处,卧闻寒州上新雁到来的叫声。
这首诗写了诗人陆游山村闲居时的见闻感受,慷慨苍凉、饱含爱国热忱。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被弃置已久的郁闷。“燕然未勒名”用层递手法说壮志难酬,愤懑不平。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雄飞奋发的壮怀,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侮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应“捐躯赴国难”,不可安然老死。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割地求和而不思奋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诸君何至泣新亭”,作者用典故,表达了对高居庙堂的权贵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作者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却找不到能了解他的志向的人。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的新雁,叫人潸然落泪。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寄慨遥深。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年)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淳熙六年,陆游因为开义仓赈济饥民,受到当权者的反对,被罢职回乡。淳熙九年,陆游主管成都府玉局观,奉祠居家,孤寂无聊,但报国之心一日未灭,便创作了此诗。
碛南沙上惊雁起,飞雪千里。玉连环,金镞箭,年年征战。画楼离恨锦屏空,杏花红。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
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骎骎。
拾翠归迟,踏春期近,香笺小迭邻姬讯。樱桃花谢已清明,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
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